正文 育人乎?培訓乎?(1 / 1)

育人乎?培訓乎?

卷首語

作者:關佳

近日讀報,見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秦春華撰文談他在各地招生過程中的見聞和思考。他講了幾個故事,其中之一說,某省一所著名的“超級中學”,每年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多達幾十個。學校規定:冬天女生不能洗頭發。理由是,冬天洗頭發幹得慢,容易感冒,會影響學習;除了蘋果和梨之外,學生不允許吃任何水果,理由是,其他水果容易變質,吃壞肚子,會影響學習。該校的學生從來不洗襪子和內褲,都是積攢到一個塑料袋裏,周末讓家長拿回家洗,無論男女生都是一樣。所以他的結論之一是:我們正在以培訓替代教育。教育的功能正在弱化,甚至喪失。學生正在被當成實驗室中的小白鼠一樣被訓練成條件反射型的考試機器。

而在筆者曾供職的某重點大學,我不止一次聽導師們私下埋怨,近年來所招收的某些來自不知名大學的研究生,雖然考分很高,但質之以學科基本概念則如墮霧中,詢之以實驗基本技能則茫然四顧,這樣的學生怎能培養成合格的碩士乃至博士?再仔細詢問學生,他們坦誠道出大學學習實況:有些大學為了學生能有好的出路,提高學校聲譽,集中一些較好學生組成考研班,大學幾年中,集中接受幾門考研課程的訓練而心無旁騖。原來他們同樣是小白鼠,隻不過環境換成了大學而已!

有人認為,從中學到大學,我們教育的目標已經從“育人”異化成為“培訓”,即從培養具有健康體格、健全人格和正確思想方法的公民,變成培訓善於考試的“人才”。

而從人才需求的角度考慮,眾所周知,我國曾經是一個創新超級大國——火藥和指南針都是中國人發明的。且不論過去我們的火藥隻充作爆竹的原料,指南針隻用於看風水,但畢竟它們是我們的發明。盡管中國提交的專利數量在過去10年增長了四倍,但有識者坦言,由於申請程序不嚴謹,大多數專利沒有價值。無怪乎一位商界領袖驚呼:“我們的抄襲能力遠遠超過原創能力。我們的社會急需原創的東西。”難道我們能夠希望上麵這樣的人才將來挑起為中國創建“創新大國”的重任嗎?

可能更加糟糕的是,照我看來,我們的教育體係,恐怕不僅隻是培訓應試之才,而且更多的是在打造機器,打造善於賺錢的機器,從而可以購房、買車、吃香喝辣……

所以,雖然曆經將近20年的努力,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終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然而如果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沒有切實的改變,哪怕教育經費再多,也是無濟於事的。

教育的深入改革,是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