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組織能力:策劃能力、項目監控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業務指導能力等;
——參考條件:專業認證情況、專業組織任職情況等。
標準有了,還要建立一些評價原則,我們製定了這樣一些原則:
——標準的製定立足公司未來的技術發展;
——職稱評定時能力與業績兼顧;
——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原則上逐級遞升;
——待遇上與行政序列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從這些原則看,我們的目標是比較高遠的,意思是不以聯想現有的技術水平為依據,而是從長遠考慮,這樣評價的結果可能導致最高層技術職稱暫時空缺;技術能力應是比較客觀地反映技術人員水平的尺度,但並不等於與業績劃等號,兩者要兼顧;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也要兼顧;技術職稱一般是逐級遞升的,但不排除特別優秀的可以跳級晉升;待遇上與行政序列一定要有一個對應關係,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原則,做技術職稱的一個初衷就是要提高技術人員的待遇。
在技術職稱的稱謂上,為研發序列設計了七級:
助理工程師、工程師、主管工程師、資深工程師、副主任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並與行政序列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比如,資深工程師可以對應到經理或高級經理,主任工程師基本可以對應到事業部副總經理,副總工程師可以對應到公司副總裁等。
有了大框架、工作原則、評價標準,基本就可以操作了。當然操作之前要先得到總裁室的認可,2000年5月10日,給總裁室做彙報,為保證會議的高效性,這次我們隻是請了最關鍵的幾位領導:楊元慶、劉軍(主管技術副總裁)、王曉岩(主管人力資源副總裁)、賀誌強(主管研究院副總裁)。彙報分幾部分:背景和目的;評定工作原則;體係框架(總則、稱謂、標準、評定方法)等。
這次彙報出奇的順利,從元慶等人頻頻點頭的表情來看,他們對我們設想的框架是很認可的。在職稱係列的稱謂方麵,還興致勃勃地與賀誌強等反複推敲稱謂的叫法,特別指出要有英文對照稱謂叫法等。整個彙報除了在技術職稱是否可上可下問題上有爭執外,其他部分幾乎沒有意見。
在“可上可下”問題上,楊元慶與劉軍力主從激勵技術人員出發,認為應像國家技術職稱一樣“隻上不下”;而王曉岩從人力資源角度認為:技術水平也有退化的可能,應該有“可下”的情況。關於這一點雙方爭執得很厲害,元慶似乎很不高興別人跟他唱反調,最後以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為準,暫定為“隻上不下”。事後表明,這個“隻上不下”政策在技術職稱工作開展初期,確實起到了激勵技術人員奮發向上的作用。當然從長遠來講,王曉岩的觀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後期技術職稱工作中做了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