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PC公司更是走到了極端。不但向選擇的客戶免費提供PC,還提供免費三年上網。
在Internet大潮的衝擊下,聯想像其他一些IT廠商一樣,產生了極大的困惑。歸納起來有這樣幾點:
●新經濟理論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似乎突然在一夜之間失去作用,而時興的新經濟學概念是“注意力”經濟。幾年前,Intel的Grove就提出過“爭奪眼球”的觀點。他認為:誰能吸引消費者更多的注意力,誰就能成為下世紀的主宰。當時Amazon的巨大成功,以及Yahoo的成功無不證明這條真理。另一個更典型的案例是ICQ。那是3個以色列裔的美國大學生發明的一種網上聊天的軟件,他們沒有經營,而是以免費的形式發給大家使用,結果獲得了一個巨大的用戶群,受到了AOL的注意。AOL說:“沒有銷售,沒有贏利,沒關係,給你2.87億美元現金。”這個舉動無疑對傳統的生產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衝擊。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種新穎的商業模式,的確是抓住了用戶的心,形成了所謂“Killer Application”,騰訊就是按照ICQ的模式,做出了中國的QQ,取得了巨大成功。
●PC落入尷尬境地
首先是PC的地位下降,淪落成為眾多可選的接入設備之一;二是PC已不再是高科技的化身,門檻值很低,任何小企業都可以操作;三是像所有產品的生命周期的規律一樣,PC的利潤越來越薄;四是服務突然顯現出巨大的價值,而各種硬件產品有成為附屬品的趨勢。已經有些低檔PC在以免費贈送的形式推出,此時,低檔PC生產商已變成具有先進理念營運商的打工者。
●Wintel架構受到挑戰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後期的十幾年裏,PC產業是如日中天,發展到了極致。誰也沒有想到,以前隻有在條件良好的科學實驗室使用的計算機,此時已能隨便放在家庭的書桌上。英特爾和微軟為PC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他們同時也使自身的商業利益實現了最大化。到了互聯網時代,Wintel架構突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最典型的一個論點是:現在的PC已經嚴重脫離了用戶的需求,而在“摩爾定律”下,盲目地追求所謂的高速和多功能。其實一個家庭用戶恐怕隻能用到現有PC 5%的功能,剩下95%功能是沒有用到的,但用戶卻為此付了費。而且大量資源(硬盤、內存)是被龐大的係統所占用,而不是用在用戶所需要的實際應用功能上。
這些新產生的問題,每個都在撞擊著PC廠商的生存基礎,任何一個問題都是PC廠商所不願意看到的。但畢竟是人算不如天算,曆史發展已至此,PC廠商也不得不去應對。聯想也不例外,也要想自己在互聯網時代的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