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殘酷,8年一度(1 / 1)

時隔8年,中國乒乓男隊的奧運陣容再次麵臨艱難的抉擇。我們把馬琳和馬龍同時放到了封麵上,因為他們是競爭的參與者。

當然,《乒乓世界》可以把馬琳和馬龍同時放到這一期的封麵上,更早之前,我們還曾經用兩個人的麵龐拚出來一個“半琳半龍”的虛擬無敵人物,但從劉國梁和中國乒乓球隊的角度

看,確定奧運會陣容意味著,需要選擇一些人,還需要放棄另外一些人。

至少在目前,馬龍的奧運會夢想仍然還隻是一個夢想,他並不像前輩劉國梁、孔令輝,甚至隊友王皓那樣順利,在自己第一次有機會參加奧運會的時候,雖有競爭但也算順理成章地進入到奧運會陣容中,馬龍還前途未卜。

但馬琳的競爭生涯遠比更馬龍坎坷,他似乎與國家隊的所有隊友都進行過“你死我活”的人選之戰。

2000年競爭悉尼奧運會第三男單資格的時候,馬琳輸給了劉國正;2004年,馬琳、陳玘與王勵勤、閆森爭奪雅典奧運會男雙資格,《乒乓世界》以“殘酷日記”為題目,記錄了那個充滿了悲壯色彩的故事,那一次馬琳晉級,並最終贏得奧運會男雙冠軍;2010年,馬琳與王勵勤的世乒賽男團第5個名額之爭進行得曠日持久,最終不得不通過一場全國直播的加賽解決問題,那一次,馬琳獲勝,並最終在世乒賽團體決賽上解救中國隊。

有意思的是,在與王勵勤那場加賽中,馬琳特意穿上了背後印有“馬龍”字樣的球衣,以求從當時正如日中天的馬龍身上獲得好運,而現在,他大概不會這麼做了。

中國乒乓球隊的每一次競爭,無論男隊還是女隊,都進行得轟轟烈烈,而標準也愈發完善。從最初的一切為了實戰效果,到後來的兼顧公平和透明原則,到後來,連競爭本身都已經成為球員財富的一部分。

馬琳從他參與的每一次競爭中都獲得了力量,這使得他甚至超越了原來的領先者。從這個意義上說,馬琳是從競爭中獲得回報最多的人。

當然,競爭也要付出代價。不可避免的是,每一次殘酷的競爭,都會有一個或者幾個落選者。競爭越殘酷,抉擇越艱難,對於落選者的打擊更大。

但令人欣喜的是,最近10年來,這種打擊已經被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所以,當張繼科、王皓、馬琳和馬龍,還包括許昕在內,這5個人隻能有3個人前往倫敦的時候,我們相信,落選者將會坦然接受結果,並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