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市場與高校藝術教育的對接(2 / 2)

以往的藝術教育體製就是單一藝術人才的培養模式,注重的是藝術修為的教育。然而在快節奏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培養藝術大師不再是高校教育的唯一目標,也是很難實現的理想目標,而藝術與技術複合型人才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首要任務。據估計,全國每年有20多萬藝術專業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在一個容量有限的藝術文化市場中各盡其所、各盡其才,是一個美好而又很難實現的事情,大部分學子迫不得已背離自己所學的專業。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結合藝術市場人才緊缺的現狀,因材施教,把學生培養成複合型人才。這需要我們按類別培養學生:第一類是藝術作品創造者,界定就是以具有深刻藝術思想、高超的藝術表達能力、嫻熟的技法展示和具有創造經典藝術作品能力的人。然而麵對日益增多的藝術生源,加之學生的低齡現象和閱曆不足,把全部的學生都培養成藝術家是不切合實際的。那麼,具有繪畫熱情,但藝術情感不夠豐富的學生如何成為創造藝術的主宰者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問題。在《藝術的涵義》這本書中,奧班恩分析說:“畫匠是一個學習過繪畫職業的人,一個手藝人。他的職業知識能夠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他們照相般地模仿現實的能力幾乎是不可超越的。……畫匠一旦學到了他所掌握的東西後,隻有技術上的責任”。雖然奧班恩把畫匠缺乏藝術文化的學養和藝術創造性指出來,但也給畫匠在技術方麵的肯定。所以我們不要按世俗的理念把藝術與技術完全割裂開來,非要分出等級。

在當下藝術市場的牽引下,教育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深圳大芬油畫村就是很好的例證。“大芬”已經開始從一個低端複製品產業基地走向原創、中高端藝術品的生產地、集散地和銷售市場。所以,順應市場的發展脈絡,當下做一個技巧嫻熟的畫匠也未嚐不可;第二類是藝術作品鑒賞者,就是通過專業藝術學習,能夠識別、鑒定藝術品的好壞、價值高低,有敏銳的藝術視角,能對藝術作品予以評析、鑒別、界論,並負責向廣大愛好者、藝術欣賞者、藝術收藏家進行宣傳。藝術作品的鑒賞者必須具備較強的理論認知能力,其思維不能僅僅停留在感官上,要從表象內容上升到理性高度,同時還要獨具慧眼,具備發掘判斷能力及良好的道德素養。這一類人才培養是藝術市場建立與構成的重要因素;第三類是藝術作品經營者,是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藝術作品的各組成核心要素,大體能區分出作品的質地和檔次,並且能夠了解藝術市場的運作規律,作為藝術作品流通的橋梁和紐帶,活躍藝術創新市場,提升藝術市場價值,創造品牌,提速發展。一個藝術市場的建立、完善與有效地運轉成功與否,藝術作品經營者的素質和能力必不可少。

總之,在高校藝術教育與藝術市場的對接中,教育者應在做好傳統藝術教育的基礎上,充分認知和運用發揮好教育和市場之間的互動作用,樹立市場意識,以市場為導向,著眼於藝術市場對人才及藝術產業和產品的需求來調整教育行為,中國的高校藝術教育就一定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為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增添亮麗色彩。

(注:本文係2010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扶持共建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對幼兒教育的滲透研究,項目編號:10E045)

參考文獻:

[1]梁玖.新編藝術概論[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3.

[2]亞青.中國藝術品市場現狀[J].藝術市場,2010(10).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