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7“小公司的破壞式創新”等(1 / 2)

■蔣平

1582年,法國國王亨利三世的侍從在巴黎開了一家專賣鴨子的“銀塔餐廳”。400多年過去了,餐廳還在賣鴨子,不過此時的鴨子已賣出了國際水平,成了巴黎乃至整個歐洲數一數二的鴨子“專賣店”。

要問“銀塔餐廳”的鴨子為什麼如此出名,還得從1880年的餐廳老板弗雷德裏克·傑列爾身上說起。當時店裏的鴨子名頭很響,市場上已經漸漸開始出現假冒“銀塔餐廳”牌子出售的鴨子。為了打假,傑列爾決定對“銀塔餐廳”出售的每隻秘製鴨都進行編號,發展到後來,還把食客的名字一同記入名錄裏。誰也沒曾料想,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捍衛主權”的舉措,從此改寫了“銀塔餐廳”的曆史。

看一看今天餐廳檔案的記錄,就可以知道傑列爾帶來了怎樣的“鴨子革命”:餐廳的牆上,掛滿了名人食客的照片,包括法國作家巴爾紮克、德國前首相俾斯麥、俄國歌唱家夏裏亞賓、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等;再看“食客名錄”及鴨子編號,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是最早來吃鴨子的大腕級名人,他吃的鴨子編號為328號;喜劇大師卓別林為253652號;影星伊麗莎白·泰勒是579051

號……最有意思的是日本天皇裕仁,二戰時期他吃的是53211號,50年後他又當了一次回頭客,吃掉了423900號。

到今天,衝著一隻美味鴨,更為衝著一個吉祥號,“銀塔餐廳”

的名聲持續看漲,食客絡繹不絕。

在“銀塔餐廳”舉行的盛大“百年慶典”上,“你吃的是第幾隻鴨?”成了紅極一時的廣告語。而今,在巴黎,這已不僅是一句廣告,更是一種誠信、尊重與品牌的象征。

它的營銷價值和意義,早已超出餐廳而遍及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

■李善友

小公司要打敗大公司,改良是沒有出路的,隻能靠顛覆,靠“破壞性創新”。

在硬盤行業的發展史上,尤其是從1976年到1995年的這20年間,磁盤驅動器領域的持續性技術創新出現了111次,而破壞性創新則隻出現了5次。

眾所周知,在磁盤驅動器裏,最重要的性能指標是硬盤的存儲容量。在早期,大型計算機對硬盤容量的需求是很大的,當時最先進的14英寸硬盤技術,由一家數據控製公司提供。

而後,隨著大型計算機對容量需求的逐年提高,當硬盤驅動器公司的持續性技術創新超過市場的需要時——8英寸硬盤技術就出現了。

在這個容量遠不及14英寸硬盤的8英寸硬盤技術,最早卻出現在生產14英寸硬盤的公司裏。新技術剛出現時,銷售員拿著它去問他們的客戶,是否需要。IBM的一句“我們需要容量更大的”使得14英寸硬盤製造商果斷放棄了這個技術。

後來小公司也研發出了這個技術,IBM仍舊不用它。迫於現實,小公司隻能賣給剛剛出現的生產小型計算機的公司。

盡管小型計算機對容量的需求沒有大型計算機那麼高,但它對另一個性能指標——體積,卻有著更高的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從14英寸硬盤技術到8英寸硬盤技術,屬於破壞性創新,而當8英寸硬盤技術在“體積”性能上,所做出的一切再進步,則是持續性技術創新。盡管8英寸硬盤在剛出來的時候,滿足不了大型計算機對容量的需求,但它持續的改進會使技術不斷有長足的提升,以至於出現質的飛躍。等到8英寸硬盤能夠滿足大型計算機對容量的需求時,IBM還會不會買8英寸硬盤,那個更便宜、更小、更方便的硬盤呢?IBM當然會買!

而這時候顛覆也就發生了——最終,14英寸硬盤製造商被全部淘汰出硬盤驅動器行業。

在磁盤驅動器領域,破壞性創新盡管出現的次數少,但它的影響似乎更致命。大公司14英寸硬盤製造商輸就輸在破壞性創新上,而相應的,小公司8英寸硬盤製造商贏的唯一機會也在破壞性創新上。

■劉瀾

美國著名租車公司Enterprise每個月都要進行顧客調查,隻問兩個問題:你的租車體驗怎麼樣?下次你還願意從該公司租車嗎?之後Enterprise公司會對數千家營業網點所反饋的信息進行排名,排名的指標隻有一項:對租車體驗打了最高分的顧客。而滿足這些高分顧客的訴求也成了Enterprise所有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