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國家即發達的城市與落後的農村並存。進行二元經濟結構轉化——實現農村工業化、城市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條件和必然要求。實現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核心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在非農產業中,1978~1991年國有企業尚需“下崗分流”,方能提高效益;1992年後國有企業主要在自然壟斷、公共產品、高新技術、關係國計民生的能源、電力、通訊等資本密集型的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即國有企業不可能成為吸納農業勞動力的主要組織;實現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重任無可選擇的落在非國有企業(本課題的非國有企業主要指以吸納農業勞動力為其主要人力資源的個體、私營、鄉鎮集體等企業)的肩上。我國非國有企業經過將近30年的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已使我國的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8年的44.9%。
但非國有企業取得的這一巨大成就主要是通過壓低勞動者工資、增加利潤,進行資本積累的“傳統大棒式管理”實現的。這一“傳統大棒式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實現是由於在二元經濟轉化的開始階段,農業勞動力供給嚴重大於需求,農民工為生存所迫、對非農產業抱有好奇心、對非國有企業發展有一種好的預期。當農民工生存問題解決了、好奇心消失後、好的預期長期不能實現時,繼續采取通過壓低農民工工資的“傳統大棒式管理”方式,在農村還有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情況下,已雇傭不到所需勞動力、勞動者積極性大大降低,這嚴重製約非國有企業發展和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轉化即農村工業化、現代化的持續推進。
2004年春天,在我國許多地方出現的“民工荒”原因很多,但非農產業支付農民工的工資偏低、勞動條件差、歧視農業勞動力,不能不說是一個主要原因;2007年,在山西出現的“黑磚窯”事件進一步顯示出了長期以來非國有企業對其人力資源實行的“大棒式管理”已慘無人道、人們已忍無可忍。再這樣下去,勞資矛盾激化將會是導致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到那時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將無法維護,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化即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實現將無從談起。
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非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與二元經濟轉化,實現勞資雙方的合作共贏,從而使非國有企業在提高自身效益基礎上,使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化即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順利實現,構成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在對非國有企業及與其相關的國有企業、國營企業、民營企業概念比較研究基礎上,界定了本課題中的非國有企業主要指以吸納農業勞動力為其主要人力資源的那些個體、私營、鄉鎮集體、港、澳、台與外資企業。
在界定了非國有企業的內涵與外延後,通過對非國有企業1978~2007年吸納農業人力資源數據的統計分析,得出非國有企業確係我國二元經濟轉化的主要推動性組織。
作為我國二元經濟轉化的主要推進性組織——非國有企業,在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中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增長、實現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其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從非國有企業的外部看,非國有企業的投資環境還不盡如人意,諸如非國有企業的融資難,非國有企業所在地的政府對其打壓的事屢屢發生、周圍居民仇富的言行不斷;從非國有企業布局上看,大都集中在東南沿海、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的非國有企業還很不發達。從非國有企業自身看,家長式作風嚴重、社會責任感缺失、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常常損壞了他人與社會利益甚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看:將人力資源的管理看作是主要基於成本的管理,從戰略上非國有企業對人力的基本看法是增加成本,而沒有看作是一種資源。把人力資源看成是投入企業生產運營的一個要素,和其他財、物資源沒有什麼兩樣。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也滯後於企業的發展,隻是在企業需要某種人的時候才到社會上去招聘,對人力資源的培訓也是基於企業成本角度去考慮,沒有長遠的留住人才和培養人才的計劃和戰略。管理主要以事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為中心來進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這種視人為成本的管理觀念,對員工的管理隻能是“管、卡、壓”,企業缺乏生機和活力,是比較初級的管理模式。
在剖析了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的主要推進組織——非國有企業發展與管理的現狀問題後,需分析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狀況。課題運用國際上使用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係數、二元反差係數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二元經濟結構轉化情況進行了測度。從1978~2008年的30年整體轉化情況看,我國經濟的二元性在改革開放前是最大的,伴隨非國有企業的發展,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與1978年相比縮小了。但根據我國農業勞動力1978~1991年主要是轉向農村非國有企業,1992年後開始向城鄉非國有企業同時轉移的情況,運用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係數、二元反差係數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狀況進行分階段測試顯示:1978~1991年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向城市方向的轉化明顯快於1992年以後的轉化,其原因是什麼呢?課題組通過計算1978~1991年及1992年後我國非國有企業中單位勞動者推動的資本數量,發現1992年後我國非國有企業選擇了“資本密集化”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