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交困,蒼國的軍隊還沒進攻,一片愁雲慘淡下的魏國,就已經先扛不住了。
魏國皇帝在宮中大發脾氣,又處決了一批不斷進諫的臣子,然後便躲在後宮中,尋一個清淨。
另一邊,歸義軍團已經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了。
本來,因為晉國一事,歸義軍的大元帥杜邊一直很惱火,畢竟當初朝廷的本意是讓歸義軍從晉國的東部,直接突入到晉國當中,擔當攻打晉國的主力。
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衛忠全統帥了四十萬新軍,直接覆滅了晉國,幾乎沒有歸義軍太多事。
如果非要說歸義軍有什麼功勞的話,估計最大的功勞就是擊敗了秦堪麾下的三十萬大軍,吞沒了康國,在衛忠全率領新軍進攻晉國的時候,牽製住了晉國東部的一些兵力,僅此而已。
這個貢獻,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
對於一般的軍隊來說,可能是夠了。
但是作為六大軍團之一,歸義軍這點功勞貢獻,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所以這一次,朝廷既然就近調兵,讓歸義軍團進逼魏國,杜邊就卯足了勁,發誓一定要作為攻陷魏國的主力,一舉奪下魏城,如此才能配得上歸義軍團的名聲!
六月,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候。
但是這並不影響行軍,對於將士們來說,酷暑遠不及寒冬大雪可怕,作為精銳的蒼軍士卒,冒著大太陽行軍,根本不是什麼難關。
六月中旬,歸義軍已經基本布置完畢,魏國的東部一帶,綿延三百裏的戰線上,到處都是歸義軍的營寨。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魏軍的兵力已經不多了。
在阮魏邊境上,聯軍大戰時候布置大軍,此時還被玄武軍和朱雀軍死死的纏住,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
魏國的國內,哪怕是算上能夠勤王的府兵,也就僅僅能湊出五十萬人罷了。
這五十萬人中,大多數還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按照布置守城還行,但是如果正麵拚殺,恐怕不到半個時辰就會被遠遠低於己方的蒼軍用紅衣大炮轟得喪失膽氣,然後被騎兵一衝鋒,不屁滾尿流才怪。
如此軍隊,投入到戰場上,隻有潰敗的命。
所以,這個時候魏軍也是破罐子破摔,反正四麵皆敵,魏國遲早要亡,還是先為自己打算才好。
值得一提的是,魏國皇帝雖然無力也無心抗敵,但是始終沒有低頭對蒼國求饒,也就說迄今為止,魏國皇帝還從未發布詔書,宣告戰敗。
很顯然,魏國皇帝已經有了殉國的打算。
不過,底下的世家貴族可不這麼想,人人皆有自私之心,即便是世家貴族仍然忠於魏國,也不會整個家族都愚忠似的準備殉葬。
無奈之下,世家貴族隻得是不斷上諫,也有偷偷與蒼國交涉的。
君臣之間,心照不宣。
因為到了此時,君臣之間已經有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一個已經是覆巢,一個卻在想著當覆巢之下的完卵。
何其無奈!
所謂樹倒猢猻散,也就是這麼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