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賢如此忙碌,全身心撲到了戰後之事上,自然是引起了無數人的注意。
朝中的官員,隻要不是眼瞎的,幾乎就都能夠看清楚,事情絕對不簡單。
很明顯,是朝廷中的高層,甚至是皇帝陛下都有了這個意思,預期馬上就能夠統一天下,在為戰後之事做準備了。
畢竟,這樣一來,也是一種激勵,造成一個天下即將一統的現象。
知道一些內情的,自然想到了更多,不排除其餘幾大王朝帶來的緊迫感。
如果這一係列的舉措和方略,到了真正統一了之後再頒布,在時間上就會拖延很久,對於蒼國來說,目前時間是很重要的,錦衣衛那邊傳回來的消息,一個個都很不利。
兵部和工部,更加忙碌。
由於大禮王朝是一塊大陸,和其餘的幾大王朝並沒有太多的交流,所以即便是這幾百年來,大禮王朝無論是人口還是疆域的開發,都極速的擴張,但是造船技術和海運都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就連指南針的使用,與一些船桅,也大多是四百年前長春帝國的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的。
兵部和工部,就是要加緊部署與海上有關的力量。
前者,要操練水軍,培養水軍的海上作戰知識和技巧。
後者,則是在打造軍艦,而且還都是蒸汽動力的軍艦,雖然楊沐一直對內燃機十分心熱,但是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知識儲備人才,以蒼國現如今的水平,都還沒有辦法做到。
倒不是說內燃機難以製造,其中的原理甚至是結構圖,在很多高中和初中物理書上就能夠找到,要設計出來並不麻煩,對於科技部來說,最麻煩的是石油的提煉和分餾工藝,不能提煉出汽油或者柴油,內燃機就算是製造出來了,也隻是一句空談。
相對來說,蒸汽機動力,倒是目前蒼國軍艦的最佳選擇。
打造軍艦,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對於科技部來說,人才倒是沒什麼,畢竟這些年的教育下,科技部已經積累了不少的人才,規模十分龐大,僅僅是設計兵器這一塊的,就有上千的研發人員和工程師。
紅衣大炮的研發早已經結束了,自然就要抽調出更多的人手出來,設計研發艦載火炮。
雖然有了運兵船的製造經驗,但是對於科技部和工部來說,還是有不少的挑戰。
好在,科技部不是原來的科技部,工部也早已經不是原來的工部了,在製造兵器和艦船這一方麵的工匠,那絕對是百裏挑一的好手,精益求精級別的。
就在蒼國著重宣傳新方略的時候,從前線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晉軍,臨陣倒戈了蒼軍!
原來,就在八天之前,麒麟軍團和白虎軍團與三國聯軍展開了新一輪的會戰,而就在大戰之時,鄒吉率領了麾下心腹將領,約莫三十萬大軍,突然臨陣倒戈,給予了阮魏大軍沉重一擊!
這一戰,三十萬晉軍歸順了蒼軍,並且名正言順,因為從大義名分上,晉國皇帝汪涵寧是已經將整個晉國都獻降了的,也就是說這三十萬晉軍臨陣倒戈,似乎是本就應該的事。
因為三十萬晉軍的臨陣倒戈,導致了三國聯軍的潰敗,阮軍和魏軍各退百裏,甚至對華溫奇掌控下的六七十萬軍隊,也起了仇恨和戒備之心。
華溫奇很無奈,但是卻又沒有辦法。
鄒吉是什麼人他很清楚,也早就料到可能會有這麼一著,隻是一直心存僥幸,不願意去想罷了。
直至今日,他的地位十分尷尬。
既被麾下將士不理解,也不被阮魏所信任,兩邊都不討好,幾乎無法再堅持下去。
盡管,阮魏兩國並未斷掉他的糧草,不過他也知道這是因為阮魏兩國目前並沒有抵禦蒼軍的能力,所以暫時如此罷了。
華溫奇心煩意亂,隻能是給阮魏兩軍的主將各寫一封信,表明立場。
之後,就十分煩心地,召集了麾下的將領。
華溫奇如此,是身在局中。
實際上,消息傳開之後,阮魏兩國人心惶恐,就連阮采蕊和魏國皇帝,都是大為焦急。
大廈將傾,自有預兆。
聯軍已經露出了衰敗之象,亡國之象已經顯現,阮魏兩國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