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思考(1 / 2)

會計與金融

作者:劉果 文毅 李慶雲

【摘要】在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成了眾矢之的,本文從公允價值的產生和公允價值在金融危機中起的作用兩方麵進行分析,較為客觀地分析了為什麼會出現認為金融危機是公允價值引起的原因,並就公允價值在實際應用因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是指理智的雙方在一個開放的、不受幹擾的市場中,在平等、相互之間沒有關聯的情況下,自願進行交換的價值。就目前而言,公允價值指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反映的是現值,但不是所有的計量現值的屬性都能作為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於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它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

一、實行公允價值計量的意義

在後工業時代和信息化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技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日益明顯,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到顯著提高。這一變化對曆史成本計量模式的根基提出了質疑和挑戰。曆史成本計量屬性下,曆史成本雖然更易取得也更易得到驗證,從而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但是由於曆史成本是過去交易取得的數據,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和相關性不能得到保證。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會計界和金融界—直對金融工具,特別是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問題爭論不休。許多投資者認為,曆史成本財務報告不僅未能為金融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發出預警信號,甚至誤導了投資者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判斷。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公允價值在西方國家逐步得到廣泛的應用。

從決策的相關性講,公允價值當然比曆史成本優越。具體表現在:首先,符合會計信息相關性的要求。相關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公允價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時點和特定經濟狀態下,市場對資產或負債的定價。其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企業利潤計算是通過收入與相關成本、費用配比進行的,收入按現行價格計量,而成本、費用按曆史成本計量。因此收入和費用計量屬性不同造成的價差,不利於正確評價企業經營成果,對收入和成本、費用均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更科學合理。最後,有利於企業的資本保全。在物價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如果采用曆史成本計量,計算得出的金額在物價上漲的經濟環境中,將購不回原來相應規模的生產能力。相反,如果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不管何時耗費的生產能力一律按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量,計量得出的金額即使在物價上漲的環境下也可以購回原來相應規模的生產能力,使企業的實物資本得到維護,企業的生產得以在正常狀態下進行。

二、金融危機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衝擊

由2007年次貸危機引爆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使美國金融市場2008年遭遇了曆史上罕見的嚴冬。許多重量級的金融機構陷入破產或被收購的窘境。同時這場危機迅速向世界蔓延,各國股市紛紛下挫,工廠大量倒閉,失業人口劇增。在這場危機中,會計準則飽受質疑。有人認為,國際會計準則對於公允價值的規定放大了金融危機。公允價值計量在次貸危機中的順周期效應(即市場高漲時,由於交易價格高,容易造成相關金融產品價值的高估;市場低落時,由於交易價格低,往往造成相關產品價值的低估),促使金融機構加大資產拋售力度。從而使市場陷入交易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核減資本金、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之中。受此影響,在美國政府推出的救市方案中,其一就是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暫停按市值計價的會計準則。但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隻是將現行市場狀況進行了客觀的反映,如果會計手段的調整被用來掩蓋問題的真相,而不是為了更好地消除和解決問題,那麼,這一問題將不會得到很好解決。如果因此而采用曆史成本計量,其所反映的信息更無法還原市場本質,與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嚴重不相關,也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所以,公允價值計量本身並不是導致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也不可能成為阻止其蔓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