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拜仁青訓一瞥:問渠那得清如許2(1 / 1)

思路:立足本土化 整合青訓資源

將布特這樣的俱樂部功勳球員請來當青訓主管,以提高青訓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天才少年加盟,這隻是拜仁青訓複興計劃中的一部分。要出成績還得加強球探力量,不過拜仁的青訓思路決定了他們的建隊策略。

與阿賈克斯以及拉馬西亞這樣的國際化青訓營相比,拜仁更注重對本土化的投入——這一點倒是和英格蘭的南安普頓有些類似。魯梅尼格認為,拜仁應該將眼光放在德國尤其是巴伐利亞州的小球員身上。如果在轉會市場上出現了非常有潛力的本土小球員,他們會盡一切努力將其網羅至門下,當然這個本土化概念是比較寬泛的。對於同樣使用德語的奧地利以及周邊的球員資源大國土耳其,拜仁也是比較重視的。現在已經逐漸在隊內站穩腳跟的阿拉巴就是奧地利人,另外“拜仁曆史上簽下的最為年輕的外國人”德福林格是他的同胞。

拜仁注重本土化的另一方麵表現就是運用自己在國內的影響力,盡全力整合國內的青訓資源。意甲的烏迪內斯如今是世界知名的“球星加工廠”,他們那種衛星俱樂部的培訓模式顯然是一種成功的模式。與之不同的是,烏迪內斯的合作夥伴基本都在國外,而拜仁的合作夥伴卻都在本土。他們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是翁特哈興,地區性質的合作夥伴是霍芬海姆和蘭茨胡特,基礎合作夥伴則是米爾伯茨霍芬和弗斯騰菲德布魯克。

這種合作關係實際上促成了雙方俱樂部的雙贏,中小俱樂部可以借鑒拜仁的訓練方法,迅速提高自己球員的實力以促成其早日成才。拜仁則減掉了球隊的人員負擔,而且隻需要關注這些小球員即可,不需要自己下力氣培養。

很多人指責拜仁利用俱樂部的名氣和錢財在德甲內部大肆挖牆腳,以至於降低了聯賽其他俱樂部的水平。不過,拜仁一枝獨秀是事實,但拜仁青訓營走出的特羅霍夫斯基、胡梅爾斯等人對其他俱樂部水平的提升也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拜仁對本土化的過分關注必然會使其他地區的球探工作受到一定的損失。自從海因克斯接手以來,球隊對南美新星考察的關注降到了最低點。當出現需要關注的球員時,管理層甚至於青訓主管再也不會去實地考察了,一般隻是隨便打個電話詢問一下就作罷。拜仁不打算模仿巴薩的路線,對於南美小球員來說,寒冷的天氣以及相對陌生的德語環境可能就是一場噩夢。非洲球員呢?那是法國俱樂部的專利,別人還是省省吧。

所以與其說拜仁的青訓眼光短視,倒不如說他們更務實,畢竟青訓是要講求產出比的。再說拜仁一年的青訓費用隻有500萬歐元,他們隻能投入到相對保險的國內球員身上。梅西雖好,但世間又有幾個呢?

兼論:德國人才井噴 借鑒意義甚大

無論拜仁青訓的體係是否完美,思路是否正確,他們取得的成果明擺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目前的這支德國國家隊,出自拜仁青訓營的球員可以說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老一輩的施魏因斯泰格很好地傳承了德國足球的鐵血魅力,而新一代的克羅斯等人的技術水準更是達到了一流的位置。

不但拜仁在青訓上花了很大工夫,德國足協在此問題上也極為重視。其中有2點值得其他國家借鑒,一個是足協指定了近30所精英足球學校,這裏的學生可以進行專業的足球訓練,並且能參加大學入學考試,解決了小球員的後顧之憂。另一點就是他們在15歲到17歲年齡段就開始配備專業的後勤保障隊伍:體育心理醫生、體能教練、頂級的隊醫和理療師等應有盡有。這些專業人員為青訓數據庫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每一個球員的體能測試結果、場上表現、個性分析都會被記錄造冊,為今後球員的選拔提供最科學的依據。

即便從2000年歐錦賽慘敗開始算起,德國的青訓其實也隻搞了6個年頭左右就基本算是小有成就了。到現在十年磨一劍,終於揚眉劍出鞘。反觀我們,從中超成立至今,也有10年了,但我們的青訓竟然還在真假年齡的問題上打轉轉。德國人做事的態度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啊!

曾經出訪中國的德國科隆體育大學的麥美爾特教授,在談到中國青訓問題時認為,中國的青訓應該變走出去為請進來,才能避免走進誤區。其建議非常有見地,感興趣的球迷不妨找找他的訪談記錄觀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