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人口統計
文史雜談
作者:謝明穀
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統計人口的國家之一。但由於曆代政府調查人口都是為了征稅、抽丁,因而不重視保存統計資料,直到1949年以後,我國才開展了現代意義的科學的人口普查。
據文獻記載,公元前22世紀,大禹曾經“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所謂“數萬民”就是統計人口。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人口數字統計更加完整。漢朝有“算賦法”;隋朝有“輸籍法”;唐代有“戶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71年)頒布《戶口條畫》,將強製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編為國家民戶;明朝有“戶貼製度”。清代以前,各個朝代全國人口的最高數字是:夏代1000萬多;秦代2000萬;隋、宋兩代各4000萬多;兩漢、唐代、元代各有5000萬多;明代6000萬多。最多是金明昌六年(1195年)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南北合計7681萬。古代的人口統計或估計是不精確的,而且少數民族人口一般都沒有計入。
由人口統計可知,戰爭對人口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在漢、唐、宋、明的繁榮時期,人口數總是在5000萬—6000萬左右徘徊;而在國家動亂時期,例如東漢末期、五胡亂華時期,人口數都降至隻有幾百萬人了。
據文獻記載和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在下麵兩個關鍵時代:一是在清代康熙至道光的兩百餘年間,首先是真正突破“億”的概念,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人口數為10171萬,此後又迅速由1億超過4億;二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3年間,全國人口由4.7億多迅速增長到13億多。
作者單位:彭州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