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楊二提出,通過技術手段來擴大繁衍後代的規模,以及縮短後代成年時間。
簡單的說,就是克隆。
當然,不存在任何技術上的難題。楊屹可以跟玉家聯係,從玉家獲得克隆技術,在這裏製造克隆用的設備。此外,那艘飛船上也有相關技術。至於製造克隆設備的材料與進行克隆的原料,就更不是問題了。
當然,在提出這個建議的同時,楊二還拿出了一套具體的方案。
按照這套方案,需要用大約半年的時間獲取製造克隆設備與進行克隆的原材料,然後花半年時間製造克隆設備,以及進行基因匹配,即製造克隆樣本。在這一年時間裏麵,能夠建造十個定居點。如果物資供應沒有問題,那麼限製克隆規模的就隻是生存空間。即便不考慮那些來自南阿爾法星係的運輸飛船,隻是在十個定居點裏就能安頓大約一百萬居民,即第一批克隆人最多可以達到一百萬。因為需要時間學習與掌握生活與生產技能,所以大約需要五年的時間來培養這一百萬名克隆人。與此同時,星球的環境將得到大規模改善,基本上適合人類居住。也就是說,從第二批開始就沒有人口規模限製。不出意外的話,十年到十五年就能將人口數量增加到一億。
隻是,楊屹沒有立即采納楊二的建議,因為這裏麵存在一個誰都無法否認的問題。
這就是,克隆人是不是人類?
雖然按照楊二所說,可以通過基因匹配的方式來解決克隆人在基因層麵上的缺陷,即讓每個克隆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基因組合,但是在倫理觀念上,大部分遠征軍官兵肯定無法接受克隆人。更加重要的是,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即便是楊二也無法解決。比如,克隆人都是直接獲得成年的體格,沒有十年以上的成長過程,在心理上肯定存在明顯缺陷,而且生理上的缺陷同樣不可忽視。用楊屹的話來說,這不是克隆人的文明,所以未來的人類文明絕對不能建立在克隆人的基礎上。
說白了,楊二提出的克隆方案具有很強的應急色彩。
既然隻是一個應急方案,自然就沒有事實的價值了。
很簡單,克隆人能夠做什麼?
雖然克隆人是理想的戰士,特別是在克隆階段接受統一的軍事化訓練,能夠把克隆人培養成最具犧牲精神的戰士,但是跟神皇的戰爭,需要的不是普通戰士,而是戰兵,還是戰皇級別的戰兵。很明顯,提高人類遠征軍戰鬥力的關鍵是聖器。如果沒有足夠多的聖器,有再多的克隆人戰士也沒有用。
充當重建人類文明的勞動力?
顯然,這是一個偽命題。
那些擁有小型原能轉換器的退役軍人的勞動效率是普通工人的上百萬倍,而且受環境改造的速度限製,人類的生存區域極為有限,需要的勞動量不是很大,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勞動力。就算將來隨著生存區域擴大,特別是在建立起完善的文明體係之後,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從事生產勞動,也能夠通過技術手段解決,而不是一味增加勞動力數量。就拿製造聖器的事情來說,楊屹一個人的效率極為低下,但是在楊二參與進來後,也就是利用了隻有楊二才有的技術手段後,生產效率提高上百倍。再說了,就算需要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動力,也有現成的,即龍神女皇統帥的那些矽人種群。雖然矽人的智商都比較低下,但是從事簡單勞動肯定沒問題。
正是如此,楊屹堅持自然繁衍的原則。
當然,為了促進自然繁衍,也就是讓那些退役軍人組建家庭,轉變為社會人員,楊屹讓玉陽製訂了一係列的激勵措施。比如,已婚退役軍人能夠獲得三倍於未婚退役軍人的日常供應,能夠獲得單獨的居所,並且在定居區內享有優先選擇私有土地的資格,而退役軍人的後代將獲得由遠征軍提供的義務教育與免費醫療,扶養子女的退役軍人則能夠獲得由遠征軍提供的高餓補貼。簡單的說,就是用各種獎勵與保障措施顧慮生育,讓退役軍人盡快適應新的生活,成為真正的社會人。
隻不過,這些大多都是計劃或者方案,畢竟兩個月的時間太短暫,做不了多少事情。
別的不說,那些退役軍人才安頓下來,臨時政府也剛剛成立,像成家、生育子女這樣的事情,很多人都沒想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