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持續了不到兩分鍾,在一切都平靜下來的時候,工事也坍塌了一大半。
逃出來的官兵一直在等著卡爾森,隻是卡爾森沒有出來。地震剛剛停下來,這些官兵就蜂擁而上。
在戰場上,軍官丟下士兵單獨逃走是臨陣脫逃,而士兵不顧軍官死活也是臨陣脫逃。
按照軍法,不管軍官是死是活,其手下的士兵必須找到他,哪怕隻是屍體,也必須帶回去。在戰場上丟下上級軍官,就算活著逃了回去也是重罪,嚴重的會遭受極刑,就算有情可原也會被流放。
卡爾森沒有出來,肯定在工事裏麵。
雖然搞不清楚是為什麼,畢竟卡爾森是軍官,擁有原能轉換器,即便工事坍塌,也能毫發無損的逃出來,絕對不可能因為一場地震喪命,但是當務之急不是查明原因,而是找到卡爾森。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隻是,對於沒有原能轉換器的官兵來說,就算有原能儲存器,也無法用來驅動大型挖掘設備。
再說了,這裏根本沒有大型挖掘設備。
隻靠官兵自己的雙手,不但挖掘速度很慢,而且會消耗大量原能,也就無法及時找到被埋在廢墟裏的卡爾森。
此時,礦渣星外麵。
卡爾森彙報的情況已經被旗艦收到,而且按照通常程序,艦隊司令部的參謀在收到報告之後進行了處理。
隻是,這分報告沒有被歸為一般級別,而是被直接轉發給了艦隊司令。
顯然,這是卡爾森沒有預料到的。
如果早就知道,卡爾森會彙報得更詳細一些,並且在提出解決辦法的時候,提到一些重點。
其實,這也沒什麼用。
艦隊司令在收到這份報告的時候,並沒有做出明確指示,甚至沒有下達命令,也就是一切按照計劃進行。
顯然,艦隊司令並沒把卡爾森提到的問題當成問題。
這也不能怪艦隊司令疏忽大意,因為在耐森看來,這根本就不是問題。
在礦渣星上建造一座要塞級軍營不是耐森的主意,而是來自上麵,也就是由萬羅戰皇直接下達的命令。
與卡爾森一樣,耐森對這道命令很是不解。
那是軍營,而不是要塞。更重要的是,把軍營建在礦渣星上對艦隊作戰的幫助並不是很大。
要知道,礦渣星是一顆行星,雖然不是很大,但是質量是小行星的數百倍。讓大型戰艦到礦渣星上停泊,不但需要耗費大量原能,還很麻煩,隻是降落與起飛就需要很多時間。再說了,通常情況,主力艦不會進入行星的大氣層,更別說在行星上降落,因此大部分支持艦隊的太空要塞都建在小行星上。如果條件不允許,就算用戰艦拚湊出一座太空要塞,也比在行星上建立要塞好得多。在行星上建立要塞,主要是為了部署地麵部隊,以及為地麵部隊在該區域的作戰行動提供支援。
問題是,跟隨艦隊活動的隻有十個軍團。
顯然,沒有必要為十個軍團建造一座要塞級軍營。
更何況,這裏遠離前線,附近沒有敵人,也沒有敵對的文明,根本沒有必要在這裏部署太多的軍團。
如果隻是一座中轉站,那麼建造一座太空要塞更合適一些。
辦法也很簡單,把幾艘大型登陸艦拚湊起來,就能在礦渣星附近建造一座足夠支持十多支軍團的太空要塞。
顯然,耐森根本想不明白。
隻是,與卡爾森一樣,對於來自萬羅戰皇的命令,耐森沒有多想,他也沒有資格去質疑萬羅戰皇的決定。
當然,這座軍營能在什麼時候建成,自然不是耐森關心的事情。
雖然命令由萬羅戰皇下達,耐森很是重視,讓司令部的參謀優先處理相關信息,並且在第一時間向他彙報,但是對卡爾森提到的問題,耐森一點都不重視。很簡單,礦渣星上根本沒有敵人,就算軍營的外圍防禦部署沒有完成,也沒多大問題。再說了,等到大部隊到達的時候,運輸船將送來重型設備,到時候讓卡爾森完成外圍防線的建設就行了。顯然,軍營的防禦根本不是什麼問題,關鍵是及時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好讓大部隊在到達後有地方落腳。
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調整施工計劃,讓卡爾森按照計劃進行就行了。
隻是,沒過多久,問題就嚴重了。
當參謀把剛剛收到的消息送來的時候,耐森還在盤算著要不要重新下一道命令,讓卡爾森集中力量完成軍營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以免耽擱時間。萬羅戰皇的命令很簡單,大部隊將在十天後到達,耐森必須在此之前為大部隊建設好軍營。顯然,總不能讓一百個軍團留在登陸艦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