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星,一顆孤獨的星球。
一道刺眼的光芒突然出現,劃破了漆黑的太空,卻沒有照亮這顆孤獨的星球,緊接著就消失了。
很快,一切恢複了平靜,像是什麼都沒有發生。
邊緣星背麵,一艘外形簡潔的飛船正緩慢的航行著。
正是“星海”號。
不遠處,還有九艘一模一樣的戰艦,即另外九艘流影艦。
“星海”號內,楊屹目不轉睛的看著麵前的航線圖,沈誠聞與傑克遜站在他身後,俄蒂絲與幾名衛隊的軍官在一起。
沒有人說話,大家都在耐心等待。
邊緣星,就如同名字一樣,是一顆處在邊緣地帶,完全被遺忘的星球。
當然,邊緣星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
早在數千年前,也就是銀河係聯盟來到南阿爾法星係的時候,邊緣星是一個恒星係裏環境最好的一顆行星,也是一個土著文明的家園。隻是,此後不久,銀河係聯盟發動了掃蕩整個南阿爾法星係的戰爭,邊緣星所在的恒星係也遭到攻擊。隻是,這裏的土著文明沒有選擇投降,而是跟入侵的銀河係聯盟死戰到底。在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之後,發起進攻的坎頓族向頂級文明求援,動用毀滅性武器,直接摧毀了恒星。雖然在發起進攻之前,坎頓族希望將邊緣星保留下來,畢竟這是一顆有著適宜環境的行星,但是結果卻不由坎頓族控製,在恒星被摧毀之後,邊緣星上的環境也遭到毀滅性破壞。不久後,坎頓族放棄了這顆已經沒有半點生機的行星。
隻是,邊緣星的災難遭遇並沒就此結束。
雖然被坎頓族拋棄,但是按照規矩,邊緣星依然屬於坎頓族,而且此後也被劃歸坎頓族管轄。
在最初的一千多年裏麵,邊緣星一直不受重視。
很簡單,以當時的技術,就算能夠開發邊緣星,耗費也極為巨大,而能夠從邊緣星上獲得的資源卻極為有限。
直到第三次格林尼治戰爭爆發前,邊緣星才再次受到重視。
其實,也是到這個時候,才有了“邊緣星”這個名字,而在此之前隻是一個代號,沒有正式名稱。
雖然對銀河係聯盟來說,在過去的五次格林尼治戰爭中,第三次格林尼治戰爭算得上僅有的勝利,至少是有限取勝,即通過這次戰爭,銀河係聯盟成功迫使矽魅聯盟後撤,在格林尼治隕石帶獲得了立足之地,而且正是在這次戰爭之後,格林尼治隕石帶成為了雙方的必爭之地。但是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邊緣星的命運,即在此之後,邊緣星受到了包括人類聯邦在內的眾多文明重視,而且由此引發了數場戰爭,不過都是銀河係聯盟的文明為了自身利益爆發的內戰。
邊緣星從不受重視到備受矚目,原因也很簡單,位置太關鍵了。
這顆不起眼的行星,恰好在兩個大區之間,緊挨著北部大區,而且恰好在前往北四區的最短航線上。雖然前往北四區的航線不止一條,但是要從西部大區前往北四區,而且走最短航線就得從邊緣星附近經過。簡單的說,誰控製了邊緣星,誰就控製了從西部大區前往北四區的大門。
顯然,問題來了。
在第三次格林尼治戰爭結束之後,北四區的文明深感生命航線的重要性,都希望能夠把生命航線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不是到了關鍵時刻受製於人,也就希望控製生命航線上的所有重要結點,至少是北四區附近的結點。問題是,邊緣星是坎頓族的轄區,而坎頓族的母星在西部大區。雖然對坎頓族來說,邊緣星屬於可有可無的荒廢星球,連進行殖民開發的價值都沒有,但是在第三次格林尼治戰爭後,坎頓族意識到擴大防區的重要性,從而打算把邊緣星建造成外圍要塞。
其實,北四區的文明與坎頓族的矛盾不是不可調和。
以當時的情況,隻要雙方都肯妥協,這個矛盾就能化解,比如由北四區的文明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協助坎頓族將邊緣星打造成為前沿要塞,而坎頓族則把邊緣星設為所有文明共管,讓北四區的文明能夠在這裏,至少在附近部署防禦性軍事力量,確保由此通過的生命航線的安全。
問題是,邊緣星的歸屬牽扯到了頂級文明,而且是雷淩族與織星族。
在西部大區,織星族有強大的影響力,這裏的高級文明幾乎都是織星族的盟友,而當時在北四區的文明裏麵,大部分是雷淩族的盟友。雖然把邊緣星打造成前沿要塞,並且由坎頓族等文明共管對所有文明都有利,但是必然對雷淩族與織星族產生影響,而且結果不在兩個頂級文明的控製之中。
受此影響,坎頓族沒有交出邊緣星,北四區的數十個文明隨後就發動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