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獨家策劃。我們將要專題討論的是:“蘇派”教學。
為了推出“蘇派”教學。我們醞釀了超過兩年的時間。還是在2008年,我們籌備“教海探航”征文20周年慶典期間,有讀者來信建議,能否放大“教海探航”征文效應。向前延伸做“教海引航”、向後拓展做“教海遠航”活動。這是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建議:通過“教海引航”,讓那些在“教海探航”征文中成長起來的優秀教師反哺教育。對初上杏壇的青年教師給予必要的專業引領:通過“教海遠航”。研究、提煉、傳播能夠代表江蘇的優秀教師的成熟的教學主張、流派、方法、模式,推動江蘇教育教學向深度和高度發展。對“教海引航”,我們心中有底,因為之前魏星、項陽、吳勇、洪榴、穆傳慧等一批在“教海探航”征文中成長起來的老水手們發起在連雲港市成功地舉辦了一次“教海引航”活動。受他們的啟發,我們設計並推出了一個“菜單式”的“教海引航”活動方案。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對“教海遠航”,我們卻是心中無數。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調研訪談。並於2010年3月邀請成尚榮、王鐵軍、嚴華銀、王林、李亮、孫雙金、閻勤等專家、學者、名師進行專題討論。此次討論的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重要成果。就是明確提出了“蘇派”教學並將它作為“教海遠航”的一個核心內容。
何謂“蘇派”教學?我們認為。“蘇派”教學的根深紮在江蘇大地上。是一種具有江蘇獨特地域人文風格的教學文化。它與所謂“京派”教學、“海派”教學和“浙派”教學一樣。應當也是一個關於教學流派的地域性描述。但是。它與“京派”教學的紮實、嚴謹、穩健、厚重、包客性強不同,它與“海派”教學的開放而靈動:鮮活而婉約不同。它與“浙派”教學的開放、理性、實幹也不同。那麼。“蘇派”教學“這一個”的基本特征是什麼呢?或日:它有南學的清簡,有太湖水的靈動,有石頭城的厚實,有蘇州園林的精致。或日:它有悠久的曆史、深厚的底蘊、優良的傳統。有鮮明而堅定的教育主張,有領袖式的核心人物和代表人物,有新意和深度的改革實驗研究,有鮮明的教學風格。或日:“蘇派”教學構思精巧。處處體現創意。講求課堂和諧統一,善於創設課堂情境,與江蘇享譽世界的蘇州園林的風格異曲同工。體現獨特的地域人文風格等等。對“蘇派”教學的這些概括應當說都還是初步的。本期策劃推出的5篇文章,也隻是江蘇省“十一五”教育教學規劃重大課題“江蘇優秀教育傳統與教學流派發展研究”相關的課題(“南通教學流派研究”、“蘇南小學教學流派研究”、“‘蘇派’代表人物研究”、“‘蘇派’理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這也從一個方麵說明。對“蘇派”教學的研究,應當是一場“持久戰”。隨著研究的持續和深入,我們對“蘇派”教學的認識將日益逼近本質。
推出“蘇派”教學。不是為了提出一個概念,也不是為了所謂炒作。而是一種曆史的必然。正如江蘇省教育廳副巡視員洪流在2010年江蘇省“杏壇杯·蘇派教學”展評活動頒獎儀式上講話時所說的那樣。打出“蘇派”教學的旗幟,是一項有價值的創意和創新。新中國成立60年,改革開放30餘年,江蘇的教育工作發展迅速,成績顯著,湧現了一大批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教育名家。圍繞這些名家出現了一些有相似教學風格、相近教學理念的教學流派。從總結經驗、研究學術、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出發,進行“蘇派”教學研究,將有助於江蘇教育教學優秀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因此。“蘇派”教學的推出非常及時。適應了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在2010年江蘇全省基礎教育教學工作會議上,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更是從“堅持改革創新。進一步開創百花齊放的江蘇教學工作新局麵”的高度闡述了推出“蘇派”教學的意義: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全省教學改革的思想和經驗,結合江蘇新課程體係建設。形成“蘇派”教學主張,引領教學改革和文化創新。集中專業力量支持和鼓勵一批學校和教師進行教學革新和實驗。努力踐行“蘇派”教學思想,形成“蘇派”教學風格,構建“蘇派”教學模式。
春風已綠江南岸。我們相信。“蘇派”教學研究必將推動江蘇教育推陳出新。江蘇教育也將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