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作者:司空逸
每個人的房子都是它主人的“心室”:你創造著你的房子,你的房子也打磨著你的心。
很小的時候曾看過一部轟動一時的武俠片,到現在連片名都忘了,隻是裏麵有一套絕世武功的練法卻一直不曾忘記。在這部片子裏,無論正派反派,都在爭一部武學秘籍。結果,當反派橫行天下時,一位死裏逃生的“正派人士”終於因緣際會,學會了這套神功。他是怎麼學的呢?影片結束前,這位“正派人士”吐露了天機:原來絕世武功根本沒有什麼秘籍,隻是,他被師父關進了一個叫做“心室”的狹小房間裏足足九九八十一天,終於悟得神功。
那麼,“心室”裏有什麼?師父又教了什麼呢?很多人急切地問。回答是:裏麵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屋”徒四壁;師父也什麼都沒有教。但既然說這裏能練出武林絕學,又既然這裏什麼可學的“教材”也沒有,那就隻好向內領悟,最終從心裏悟出了一套神功。
也就是說,在“心室”裏,不同的人會練就不同的神功,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隻是,沒有關進“心室”的人,未曾沉靜而深入地從心靈中發掘它們、提煉它們而已。
心室?這真是個讓人神往的字眼。
“心室”的哲學
心室雖小,天地卻大。再豪華的房間,住在裏麵的人也隻是一陣新鮮而已。在一個簡單到極致的房間裏,人就開始對自己內在的心靈感興趣了,而這裏,別有天地。
好的住處,寬敞的不是房間,而是心靈。甚至,房間裏東西的豐富程度,很多時候是和心靈豐富程度成反比的,因為房間裏的東西常會牽掛住你的心。
因而,千萬不要認為一個上不了網、看不了電視、打不了電話的地方,就不是個好房間。換個角度看,這則是個讓心靈延展的寶地。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實在有太多分心的、讓注意力碎片化的事情了,而對生命的“完整體驗”則是珍貴的。
這樣的一間房子,那真是奢侈的。
管理者的“第二辦公室”
在筆者記憶中,學生生涯的最後階段曾經有過一間類似心室的房子。當時似乎受“心室”故事的感召,覺得需要一個空房間“修煉”一番(其實就是看書、思考),於是難得體驗了一把。找的這個房間空到什麼程度?空到隻有一套桌椅外加一個立櫃(對我還沒什麼用)。經常性地手裏隻拿著一本書,經過花草繁茂的校園小路來到這間空屋子。進屋後,頭腦裏還浸染著花草的氣息,就坐下來開始讀書。這空屋的好處是,看困了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頂多趴著打個盹。想分心?頂多是發呆、望望遠!屋裏平淡得隻有白牆四壁。
但就這樣小半年下來,確實深感受益匪淺。房間空,腦子裏才能不空。至少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當時終於有底氣認為自己有基本功了,虛頭巴腦聽幾年課也不敢自認“有基本功”呀。
好的“心室”,一桌一椅足矣。
有位研究時間管理著迷的美國人,曾把自己的經驗彙總成一本《時間管理十堂課》的書,其中有個精彩觀點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提出——每個管理者都應該給自己準備一個“第二辦公室”,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能。什麼是第二辦公室?他解釋道:通常我們都有一個常規的辦公室,但這個房間姓公不姓私,它是開放的,是隨時要允許工作夥伴進來處理事情的,也是隨時允許外界聯絡自己的。但這樣的效率並不高,因為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片段性的,當需要整塊時間投入或者不希望人打擾時,則去私人化的第二辦公室,其他事情則暫由秘書擋駕或者記錄下來,回來後“打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