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秋香在鄉村調研查閱宗譜。
1990年4月,浙江省建德縣(今建德市)新葉村來了4位陌生人——清華大學老師李秋香和她帶的三個學生,他們一住就是20多天。
在當地老百姓司空見慣的祠堂、文峰塔、文昌閣、書院、廟宇等處,他們忙碌著,或建築測繪,或記錄、拍照,或采訪了解村子的曆史、建設、農耕、教育……
這是李秋香鄉土建築調研的第一站。這之後,她踏遍了中國二十多個省區市,為的是搶救、記錄被人們忽視的鄉土建築和鄉土文化。
二十幾年間,在經費缺乏的情況下,她帶著學生上山下鄉,在上百個村落調研少人問津、瀕臨滅絕的鄉土建築,製定傳統村落保護規劃,搶救性地留下了近50本研究著作和3800餘張測繪圖,填補了傳統村落在中國建築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的空白。
“在建築史上大書特書的是宮殿、廟宇、陵墓和城郭。”李秋香在《新葉村》一書的前言中寫道,“殊不知,正是在這些極其普通的村落裏,我們祖先用奶汁和親情喂養了整個民族,孕育了也發展了民族的文化。因此,鄉土建築中所保留的我們民族的記憶、民族的感情最厚。不但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曆史沒有鄉土建築是不完全的,研究中國的文化史,也不能沒有鄉土建築。”
與時間賽跑
李秋香是清華大學高級工程師、鄉土建築研究小組的主力。她向本刊記者強調,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農業文明的國家,在漫長的曆史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都是在農村,而且全民居住地的80%也是在農村而非城市,研究鄉土建築與鄉土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在李秋香與清華大學教授陳誌華合著的《中國鄉土建築初探》一書中,鄉土建築研究的學科開創者陳誌華寫道:“鄉土建築是鄉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質環境,它是鄉土文化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組成部分。它的綜合度最高,緊密聯係著許多其他鄉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們重要的載體。”
李秋香親眼看到,近十幾年,鄉土建築正以極快的速度、極大的規模被破壞著,就連很多已被劃為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的村落也在破敗消逝。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中國的村莊2000年時約有360萬個,到2010年的十年間,減少到270萬個,平均每天差不多要減少300個。
在全社會普遍缺乏鄉土建築保護意識和價值認知的情況下,在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浪潮急速衝擊傳統村落的形勢下,李秋香與時間賽跑,在致力於學術研究之時,還想方設法搶救並保護即將消失的古村落。
198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秋香跟陳誌華、樓慶西教授一起去浙江的鄉村調研,他們驚喜地發現,還有一些美麗的村落建築群相當完整地存在著,這大大激發了他們研究的熱情和信心。
1990年李秋香獨自帶學生到達新葉村,這個已經有700餘年曆史的村子在當時還保留著大量古代建築,以及完整而罕見的宗譜,是難得的典型古村落。
按照既定研究方法,李秋香要避免孤立地研究建築本身,避免把研究局限在建築類型和技法上,而是把鄉土建築作為鄉土文化的一部分去研究,以一個生活圈、一個完整的村落為對象,運用係統的、關聯的、動態的、發展的、比較的辦法,去揭示鄉土建築和鄉土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曆史。
那年暑假,針對新葉村,李秋香交給陳誌華一份6萬餘字的初稿,跟終稿對比,幾乎未做改動。
“我一直認為沒有李秋香出色的第一次,我們不可能滿懷信心地把鄉土建築開展下去。”陳誌華在李秋香的專著《鄉土民居》的序言中寫道。然而,時隔十多年之後,李秋香傷心地發現,當年的研究對象——新葉村——農耕文化的典範村落,已經在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兩股勢不可擋的大潮衝擊下,奄奄一息。當年密密麻麻的兩百多幢古建築被參差不齊的洋樓和現代建築胡亂地插建其中,滿目瘡痍。
“完蛋啦!完蛋啦!”受邀前去製定保護規劃的陳誌華看後,氣憤地說。
“中間一段保護得還不錯,你們再想想辦法,看看還有沒有救?”時任建德市市長洪慶華一臉焦急,盼著保護有望。
李秋香隱約感到這位市長保護建德市古村落的決心,於是用試探的口吻,說出自認為幾近不可能付諸實施的建議:“如果下決心把礙眼的新建築拆掉,中間僅留的那塊還可能恢複到原來狀態。”
意外的是,洪慶華采納了李秋香的建議,而且親自坐鎮督戰,幾個月下來協調調度各方資源,最終按照保護要求,拆掉了一批礙眼的新建築,並修複了村落的周圍環境,修複了古村落的美麗。
2013年,新葉村正式接待遊客,成為一處新的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