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舒征戰多年,雖然當年與諸葛孔明也爭得是你死我活,但真正刀兵相見,也隻有趙雲臨死前來行刺的那一回。而且當時趙舒並未親臨陣前,現在卻是眼睜睜地看著兩支穿著一樣衣甲的漢軍交戰,心裏自然別是一番滋味,不由地重重歎息一聲。
其時蔣琬等人均隨劉禪靈柩前往洛陽,蔣斌也隨在趙舒身邊征戰,見其歎息,乃靠近前道:“弟子有一計,可為老師分憂。”趙舒雖然名義上收下這位弟子,但從來沒有傳授他任何東西。而且在趙舒離開成都之時,蔣斌卻隨侍在其父身側,如果不是這次跟著劉禪遷都前來,趙舒幾乎都忘記了還有這個弟子。此次征討魏延,蔣斌竟然自動請命隨軍出戰,趙舒非但沒有拒絕的理由,而且是求之不得。看到這年輕人目光中的熱情,趙舒不禁點了點頭,道:“你且說來聽聽。”蔣斌於是細語幾句,趙舒繃緊的麵容終於稍微放鬆,展露笑意,道:“就你去辦吧。”
蔣斌的父親蔣琬雖然可以說得上是蜀漢王朝的第一大忠臣,但蔣斌自己卻沒有受到他父親的影響,或者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事情,眼光也總是要看得遠些。最初拜在趙舒門下,蔣斌也確實有些不甘心。可是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與趙舒接觸更多之後,蔣斌的心意也在慢慢發生改變。雖然這個師父沒有教會蔣斌一條計謀,一招劍術,甚至一個字,可是趙舒為人溫和,處事寬仁,讓熟讀史書的蔣斌覺得他與王莽、曹操這類的奸臣似乎並不是一類人。直到某一天蔣斌可以很習慣的將“老師”兩個字喊出口的時候,自己也暗中苦笑,終於還是真心實意的承認了這個恩師。
蔣斌雖然早就承認了趙舒,但他卻知道父親蔣琬忠於劉氏,與趙舒之間必然會有衝突。盡管趙舒沒有表露出任何的野心,蔣斌還是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所以蔣斌在趙舒的麵前,還是那個很乖巧甚至有些木訥的弟子,不會多說一句話。聽到劉禪遇害的消息,蔣斌整宿沒有睡,明白抉擇的時候到了。至於後來魏延指責趙舒謀害劉禪,而趙舒又反咬魏延,這些對蔣斌來說都不重要了,他的眼前隻有兩條路。一,跟著父親一起,反對趙舒,下場很明顯,大約父子二人都要伴隨著蜀漢王朝走向末路,在走向權力最高峰的道路上,蔣斌相信趙舒不會對他這個並不親密的弟子手軟。二,站在趙舒這邊,這樣或者父親會不滿意,但卻能保全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更何況“成王敗寇”,一旦趙舒取得成功,蔣斌還是開國功臣。所以在趙舒出兵攻打魏延之前,蔣斌與其父徹夜長談,最終還是跟著趙舒一起來到長安城下。
第一次向趙舒獻上自己的計謀,蔣斌的心中難免有些忐忑,但趙舒笑容中顯露出來的鼓勵讓他覺得一陣溫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便打馬離開。
其實蔣斌的計謀也不算有多高深,隻是選了些嗓門大的軍士站在陣前,對著交戰的雙方大聲喊話,隻有一句:“漢軍不打漢軍。”趙舒初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很像G黨的口號:“中guo人不打中guo人。”都是看似簡單的話,但作用的效果去十分的明顯。跟隨魏延的叛軍,很多隻是習慣性的履行作為一個軍人的職責,服從上麵的命令,並沒有思考過這場戰爭是為了什麼,或者說究竟誰對誰錯。聽到這句喊話之後,大多數人都會在心中閃過這樣的念頭,眼前的敵人不正是往日一起並肩作戰的同袍麼?
很快戰場上的喊殺聲就遠遠不如剛才那麼響亮,雙方的士兵似乎對這場戰爭都有些懈怠,直到趙舒陣中響起鳴金收兵的聲音,趙舒麾下的將士都緩緩後撤,而魏延的部下也都不約而同的停下了腳步,沒有跟上前趕殺。
薑維抹了抹臉上的血汗,趕到魏延的身旁,打算請示是否該下令追殺。魏延卻重重歎息,道:“眾意難為,伯約現在可知為何某遲遲不肯舉事?唉,撤吧。”薑維本想說兩句寬慰的話,但看到眼前的情景,也覺得有些泄氣,終於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