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用戶對信息技術接受的研究日益受到理論界和產業界的關注,成為當今信息科學領域中備受矚目的研究課題。用戶接受理論被廣泛地用來解釋用戶對一項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它從社會心理學、行為科學等角度來分析用戶接受和應用信息技術及信息係統的行為要素,從而為提高係統實施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

電子商務是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平台的新商務模式,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種信息係統策略,而作為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界麵——電子商務網站,則代表了信息技術的最新應用成果,當消費者接受和使用網上購物時,他們就接受和使用電子商務采納的技術與創新活動。因此,可以采用用戶接受模型來檢驗消費者對網站的接受程度,以測量影響用戶接受的各種因素。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用戶已經從一個普通的購物消費者變成了具有消費者和計算機使用者雙重身份的用戶。用戶搜尋信息、選擇方案、做出決策、實施購買、要求售後服務等一係列的購買決策過程都是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進行的。用戶與電子商務網站的關係類似於信息用戶與信息係統的交互關係,因此可以利用用戶接受理論,對其進行改進和延伸進而解釋麵向電子商務的用戶接受行為。

電子商務的市場潛力巨大,必須理解用戶接受電子商務進行網上購物的各種因素,才能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本書綜合了圖書情報學、信息科學、係統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理論與方法,通過提出和驗證理論模型,提高各界對電子商務用戶接受行為的認識。

為了構建麵向電子商務的用戶接受模型,從用戶行為角度,即是從用戶的購物行為出發,來研究用戶的網上購物行為意向;而從技術接受角度,需要考慮到網站建設的質量狀況,是否方便用戶使用,因此,本書通過探討電子商務網站用戶購物行為,以及電子商務網站質量和網站評價,希望從以用戶為中心和以技術為中心兩種角度來建立用戶接受模型。

通過CNNIC曆年報告和開放式問卷的內容分析,確定了用戶接受模型中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然後進一步研究電子商務網站用戶接受模型中的結構變量的含義、特征及其測量指標的生成。在技術接受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計劃行為理論、任務—技術匹配模型、感知風險和信任理論等,構建了麵向電子商務的用戶接受理論模型,並根據變量之間的關係,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詳細闡述了調查問卷的設計和量表開發的全過程,並通過預調查的方式對問卷進行檢驗和修正,形成正式的調查問卷。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網上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共回收到427個有效樣本,並按照個人統計特征和網絡使用經驗對樣本進行統計分析。

實證分析部分則根據正式調查所獲得的有效樣本數據,利用Spss 13.0和Lisrel 8.70進行分析。對調查問卷的信度、效度進行分析,具體方法是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避免了指標選取的隨意性。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人口統計特征和網絡使用經驗對於用戶接受模型中各感知變量的影響。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對用戶接受模型進行檢驗,剔除不顯著的路徑,對理論模型進行修正。最後根據修正模型的驗證結果對第四部分的研究假設給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