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營觀念,增強控製意識,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國企業迎接市場競爭的基本前提。一方麵,我們在宏觀經濟領域遵從市場調節的同時也要進行政府宏觀調控;另一方麵,在微觀經濟領域對微觀經濟主體及其經濟活動也要進行控製,不能在微觀經濟中片麵地以改革取代控製。我們既要強調改革組織結構的重要性,又要重視控製方式的跟進和強化,這樣才不會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觀治理機製相脫離。
強化企業內部控製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在國際上的研究已日漸成熟。COSO框架下的三大目標和五大組成部分構造了內控係統的整體框架,幫助人們更全麵和更深刻地理解內控及其控製對象,使企業能夠以內控為有力武器,從控製環境、風險評估、控製活動、信息與交流、監督評審五方麵開展工作,為實現其三大目標而自覺奮鬥。
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實踐,人們愈來愈感到強化管理的重要,也在積極探索如何才能加強管理。內部控製的概念被國際同仁所強調,引起了中國金融界特別是銀行界的關注。自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出《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製的指導原則》以來,各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普遍開展了整章建製的工作。這一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績,但是,新形勢下的內控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這項工作又常被誤解為僅僅是金融機構的事,生產企業的管理層對內部控製缺乏認識。其實,所有製及其組織結構並不是現代企業最本質的東西,最本質的是企業內部的控製文化和控製機製,我國國有企業的根本出路在於強化其內部控製。在這方麵發達國家已經研究和創造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與方法,我國企業界的迫切任務是運用先進的內控理論與方法,強化內部控製,提高管理水平。
眾所周知,內部控製理論和製度的形成,在全世界範圍內經曆了兩個多世紀的曆程,如此漫長的時間,使內部控製製度的建立經曆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不完整到完整的過程。所謂內部控製,是在內部牽製的基礎上,由企業管理人員在經營管理實踐中創造並經審計人員理論總結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監督和自行調整體係。COSO報告中把內部控製定義為:“內部控製是由企業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效果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等目標的達成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內部控製構成要素來源於管理層經營企業的方式,並與管理的過程相結合,其整體架構主要由控製環境、風險評估、控製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項要素構成。
從內部控製所要達到的目標來看,內部控製是企業為了實現經營目標,保證生產經營活動高效率地進行,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確保財務會計信息的準確可靠而對企業內部各種經濟業務活動采取的一係列相互製約和協調的方法、措施與程序的總稱。
本書從內部控製曆史演變的發展過程研究開始,對內部控製作了多層麵的理解。在研究了內部控製理論的最新進展,即COSO報告出台的背景、具體內容及創新特點之後,提出該報告對構建我國企業內部控製綜合框架的啟發和借鑒意義。同時,對內部控製評價方麵也首次進行了研究,對內部控製評價的主體、標準和方法也進行了探討。
在內部控製體係的設計方麵,以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內部控製體係建設為例,對構成企業內部控製體係各要素方麵進行了分析,重點研究了在新的環境下如何構建企業內部控製體係的問題。主要論述了完善企業的控製環境、進行全麵的風險評估、設立良好的控製活動、加強信息交流與溝通、加強企業的內部監督五個方麵;在內部控製的評價方麵,我們認為,內部控製評價是內部控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內部控製製度發揮作用的重要方法。從內部控製評價角度出發,借鑒美國內部控製建設經驗,提出了以COSO報告——《內部控製——整體框架》為基礎,以企業內部審計為評價主體,從框架和操作層麵對企業內部控製評價進行研究,以期在企業內部控製方麵提出一條新的思路,對企業建立和完善內部控製製度有所幫助。
本書隻想為企業內部控製建設提供一個框架和參考依據。由於時間倉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乃至錯誤,希望各位讀者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