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3年,美國《時代》雜誌就宣布“壓力是20世紀80年代的流行病”。與那時相比,現在的壓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且壓力一直呈增長之勢。美國一個在線招聘網站的調查顯示,在2001年8月到2002年5月之間,總體的工作壓力百分比上升了10%。壓力對企業盈虧已經造成了影響。健康促進研究組織1999年發表的一項涉及46000名勞動者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不考慮其他健康問題,承受壓力或精神抑鬱人士的保健費用比普通人高出147%。
作為銷售人員,肩上扛著的是上級給出的銷售指標,又通常麵對著拒絕。再加之繁忙的工作,諸多的應酬,還必須時刻協調工作與家庭的關係,難免會力不從心。麵對巨大的壓力,銷售人員要學會放鬆,學會自我調適,讓自己從緊張疲勞中解脫出來,增強自己的抗壓能力,掌握緩解工作壓力的技巧,使自己保持身心健康,也讓你周圍的人體會到你的好情緒。
那麼壓力到底是什麼呢?一般來說,壓力通常是指人對消極的、具有威脅的或令人不安的處境所產生的內在反應,例如即將公布的業績報告、盛氣淩人的同事、高峰時期的交通等。隨著時間的累積,負麵壓力會讓你感到精神抑鬱、精疲力竭、周身不適,甚至危及生命。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壓力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壓力並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人對發生在他周圍或在他身上的事物的一種反應。從壓力對個體行為的意義上分析,一些適度的壓力可以使人精神振奮,促進注意力的集中,提升工作的動機,引發正向情緒(如興奮),增加成功後的成就感等;而那些不適當的壓力或者過度壓力往往會帶來負麵影響甚至破壞性後果,例如造成注意力狹窄,思維僵化,產生恐懼與逃避的心理,引起情緒與行為失控,長久壓力導致身心疾病等。因此,個體需要調適自己,正確麵對發展過程出現的各種壓力,找到一個平衡點,尋找更多的良性壓力而盡量避免惡性壓力的出現。
工作壓力的來源主要有兩個: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首先,許多外部環境因素會直接導致工作壓力,如工作進度、工作速度、工作保障等。但是,沒有兩個人會對同一工作作出同樣的反應,因為個人因素也會導致壓力。例如,沉迷於工作者及那些總是感到有一股力量驅使自己準時趕上截止日期者,通常將自己置於更大的壓力之下。環境很難發生改變,所以要想減輕壓力,使自己活得更加輕鬆,最好從自身下手。
那麼怎樣減輕自己的壓力呢?要正確評價自己,不要過高要求自己。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是個性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人們對自己的認識、評價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做自己可以勝任的事情,對自己有個合理的預期和評價。認識自我的同時,還要培養獨立的人格,減少他人評價對自我認識的影響。認識自己的價值,明確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有明確的是非界限,不人雲亦雲,不要被周圍的人和事所左右。要從多角度審視自己,建立自我同一性。由於自我意識具有複雜性與多維性,需要在多向度中審視自我、調整自我,尋找自我意識的統一點,整合自我意識,向理想自我靠近。換句話說,降低壓力的內在措施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設定可行性目標,使得理想更容易達成。
下麵我們再提供幾條可行性建議。
徹底放鬆一段時間
必要的放鬆絕對重要。就一天而言,可以在經過一上午的忙亂後,來一段小小的午休。可以靠在椅背上,把腳稍稍墊高,在臉上蓋一張報紙,既可擋光,又可告知同事:午休時間,請勿打擾。這樣的休整隻要一刻鍾就可保證有個精力充沛的下午。據說丘吉爾當年一直都保持著這個午休的習慣。放鬆也不隻是每天的小憩,遇到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不妨休假一段時間,到處轉轉,這樣能夠充分放鬆自己的身心,達到緩解工作壓力的目的。
遠離噪聲可減壓
研究表明,在繁雜地帶附近居住的人們產生的壓力是在幽靜環境居住人們的2倍。短短3個小時的噪聲:電話鈴聲、錄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會使壓力顯著增加,它會使人的思考能力降低40%。研究壓力的專家說:“每天盡量減少電視、錄音機和其他聲音的吸收。如果你住在繁雜的地帶,在睡覺的時候可以戴上耳機。”美國心理學會的專家給出以下別出心裁的小貼士:如果外界噪聲讓你難以入眠,那就人為製造一些“白色噪聲”,比如讓電視機一直小聲地開著,蓋過討厭的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