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家有高壓鍋嗎?(1 / 1)

你家有高壓鍋嗎?

專欄

作者:苗煒

“6月15日,我把一條馬鮫魚和醋栗一起放到鍋裏,用的煤炭是4盎司2打蘭,我用很短的時間就讓鍋裏的水熬幹了,水蒸氣的壓力是平常的7倍。煤炭燒得很快,隻剩下兩盎司。魚做熟了,骨頭都軟了,看起來是能吃了。醋栗的味道也不錯。魚重9盎司,熟了之後隻有7盎司。如果用傳統方法烹飪,魚的味道可能更好些。”

這是英國人丹尼斯·帕彭的日記,丹尼斯先生1647年出生,1712年去世,曾是皇家學會的會員,上麵的日記記錄的是他的發明創造,他那時候要發明的是高壓鍋。丹尼斯生於法國,後移居英國,與一些偉大的化學家、物理學家一起工作,但他的同事們都嘲笑他的高壓鍋。

麵對嘲笑,丹尼斯不為所動,每天晚上都在實驗室裏用高壓鍋做菜,他嚐試過各種魚,各種蔬菜、羊腿、牛肉,日複一日,月複一月。“烹飪是一種古老的藝術,我們每天都在烹飪,有責任使之完美。高壓鍋就是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出美味的食品。”丹尼斯出了一本書,書名叫“A NEW DIGESTER OR ENGINE FOR SOFTENING BONES”,直譯為“一種新的讓骨頭變軟的蒸煮器或引擎”,意譯就是“化骨綿掌大法”。

丹尼斯是高壓鍋先驅,到死也沒看見他的發明能廣泛應用。直到20世紀70年代,高壓鍋才在世界上流行起來,到80年代,才進入中國大陸。我家鄰居周奶奶是我們那片兒頭一個使上高壓鍋的,周奶奶退休在家,根本就沒什麼重要的事情幹,她本可以用一下午做一鍋雞湯,用砂鍋慢慢燉,可老奶奶接受新鮮事物接受得太快了,天天用高壓鍋做菜,哪怕熬一鍋粥,也用高壓鍋。終於有一天,高壓鍋爆炸了,一鍋粥炸上了天,周奶奶當時不在廚房裏,她離高壓鍋至少有十米,但在她的敘述中,高壓鍋變成了炸彈,差點兒要了她的命。這起爆炸事件給我留下了心理陰影,到如今我也不用高壓鍋。

我發現生活中有兩派人,一種人是支持高壓鍋,認為高壓鍋方便快捷,做出來的牛肉排骨雞都味道不錯,另一種人是反對高壓鍋的,他們認為高壓鍋不安全,做出來的牛肉排骨雞都不如用傳統鐵鍋做出來的好吃。“支持高壓”那一派天天用自己的生活做演示,天天用高壓鍋做飯;“反對高壓”那一派中,終於有人承認,也許高壓鍋沒什麼不安全,但還會堅持,高壓鍋做出來的菜味道就是不好。

科學在不斷進步,食品與烹飪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關於吃飯,現在最重要的爭端是“支持轉基因派”和“反轉基因派”。“支持轉基因派”用高壓鍋做了好多大米飯,在各地召開“轉基因大米品嚐大會”。以我淺薄的科學素養,不會對轉基因這樣的問題發言,我知道我吃了好多轉基因食品,但我還在堅持不使用高壓鍋。丹尼斯先生,對不起,你300年前的偉大發明,我還沒用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