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創業者對稅務不懂,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已經偷稅、漏稅、欠稅了,爾後繳納滯納金,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258.了解創業的稅收法則
談到創業稅收,首先需要了解我國的稅務登記製度。稅務登記製度是稅務機關初始的稅收管理模式。稅務機關要求所有具有納稅義務的人辦理稅務登記,其原因主要是源於一種備案製度。稅務部門如果不知道屬下有多少納稅戶和有多少稅收資源可被掌控的話,稅務機關的稅收管理也就無從談起了。
眾所周知,辦理稅務登記的法定時間是企業或個人在領取工商營業執照之日起的30日內。之所以規定30日內辦理稅務登記,是由於稅收的絕大多數稅種基本上都是按月征收的。
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個問題是,未辦理工商登記手續是不是也就不用辦理稅務登記了呢?原則上講,經商辦企業涉及經濟活動都要依規定辦理工商登記手續,也就是說,任何經濟活動都應受製於工商部門的監管。但現實生活中,因故未辦理工商登記手續的情況比比皆是。比如賣早點、修鞋、修車等。稅法因此區別對待,將其排除在必須辦理稅務登記的範圍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不辦理稅務登記手續,並不意味著你不是納稅人。稅法的精神是,隻要你有經營活動或有收入,原則上都應該是具有納稅義務的納稅人。
但是,原則上應該納稅並不等於實際上就要繳納,如收入不多或身有殘疾等特殊情況。所以稅務部門又有一個征稅起點(所謂的免征點)的規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規定,對於月銷售額少於5000元,每次(日)營業額低於200元均可不征稅。我們最常見的個人收入所得稅也有達到一定數額後納入征稅範圍的規定。國家的稅收政策常常依地區、經濟發展的程度或某些特殊情況作出調整。
比如,為解決"三農"問題,國家規定以銷售農產品為主的個體工商戶免征部分稅款;為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對這部分人所從事的經營活動國家也給予了一係列優惠。這些起征點或免征稅的規定說明了公民雖然有納稅的義務,但在上述所確定的收入範圍內可不必繳稅。也就是說,在此範圍內的收入不納稅也是合法收入。
實際上,在稅法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針對部分群體和初創企業相關的減稅、免征稅或暫緩征稅的條款。如對殘疾人、下崗職工再就業、複轉軍人和大學生自謀職業等個體創業者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初創企業在收益稅上的優惠政策;對創業者在西部及邊遠地區投資辦企業的種種減免稅政策。這些政策多而繁雜,各個地區之間對投資產業及不同的創業者甚至於創業模式也有不同的優惠待遇的差異。如很多地區都規定,新辦的從事谘詢業、信息業、技術服務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免征所得稅兩年;新辦的從事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第一年免征所得稅,第二年減半征收所得稅;新辦的從事公用事業、商業、物流業、對外貿易業、旅遊業、居民服務業、飲食業、教育文化事業、衛生事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免征所得稅一年,等等。當然,對企業的改製在稅收上也有若幹的優惠政策。
地稅係統負責征收管理的稅種:(1)營業稅;(2)個人所得稅;(3)土地增值稅;(4)房產稅;(5)城市維護建設稅;(6)車輛使用稅;(7)城鎮土地使用稅;(8)屠宰稅;(9)資源稅;(10)印花稅;(11)筵席稅;(12)地方企業所得稅;(13)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14)地方稅的滯補罰收入;(15)地方營業稅附征的教育費附加。
創業者在投資之前,應該對要投資地區的稅收政策作一番盡可能詳細的了解。既不要因違規而"走麥城",也不要做"冤大頭"。創業者不但要有創業的勇氣,還應把欲投資地區、行業的相關稅收政策吃透。
259.掌握必要的稅務知識
有不少企業家曾經為了稅務問題而找人谘詢,他們經營的事業皆有好幾個,而且都經營得很成功,唯一的共同困擾都來自稅務問題。很少有人剛開始創業就來請教稅務問題,顯然大家對於預防工作都不太重視。
創業前,總是擔心賺不到錢,賺了錢以後,卻又擔心盈餘會被刮走。既然如此,何不在賺錢時花點兒工夫去研究納稅之道呢?
近些年來,脫離工薪階層而獨自創業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都幹勁十足,而且觀念新穎,唯一與商場老將不同的是,他們大半在稅務方麵缺乏敏感性。
雖然每位上班族也有報稅的經驗,而且對於薪水高低與繳稅多寡均具備了相當的概念,但不管怎樣地精明,比起經營事業的稅務處理,畢竟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固然,一般工薪階層在工作時偶爾也會碰到有關成本的問題,但這考慮畢竟缺乏切身感,所以就不似自己經營事業時那麼嚴格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