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輕的女孩子說哈佛學生把他們的自我效能帶到了世界上,如她所說的“創新”("innovative")。但當我問她“創新”意味著什麼時,她能夠想到的唯一例子不過是“世界大公司五百強的首席執行官”("being CEO of a Fortune 500")。我告訴她這不是創新,這隻是成功(that"s just successful),而且是根據非常狹隘的成功定義而認定的成功而已。真正的創新意味著運用你的想象力,發揮你的潛力,創造新的可能性(True innovation means using your imagination,exercising the capacity to envision new possibilities)。
但這裏我並不是在談論技術創新,不是發明新機器或者製造一種新藥,我談論的是另外一種創新,是創造你自己的生活(inventing your own life),不是走現成的道路而是創造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Not following a path,but making your own path)。我談論的想象力是道德想象力(moral imagination;編者按:這個是心理學專業名詞)。“道德”在這裏無關對錯,而是與選擇有關。道德想象力意味著創造自己新生的能力(envision new ways to live your life)。
它意味著不隨波逐流(going with the flow),不是下一步要“進入”什麼名牌大學或研究生院,而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父母、同伴、學校或社會想要什麼,即確認你自己的價值觀(own values),思考邁向自己所定義的成功的道路,而不僅僅是接受別人給你的生活(simply accepting the life that you"ve been handed),不僅僅是接受別人給你的選擇。當你走進星巴克咖啡館,服務員可能讓你在牛奶咖啡(latte)、加糖咖啡(macchiato)、特製咖啡(espresso)等幾樣東西之間作出選擇。但你可以作出另外的選擇,你可以轉身走出去。當你進入大學,人家給你眾多選擇,或法律或醫學或投資銀行和谘詢以及其他,但你同樣也可以做其他事,做從前根本沒有人想過的事(something that no one has thought of before)。
讓我再舉一個反麵的例子。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涉及同類問題的文章。我說,那些在耶魯和斯坦福這類名校的孩子往往比較謹慎,去追求一些穩妥的獎勵。我得到的最常見的批評是:教育項目“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如何?從名校出來的很多學生畢業後參與這個教育項目,因此我的觀點是錯誤的。我一再聽到TFA這個術語。“為美國而教”當然是好東西,但引用這個項目來反駁我的觀點恰恰是不得要領,實際上正好證明了我想說的東西。“為美國而教”的問題或者“為美國而教”已經成為體係一部分的問題,它已經成為另外一個需要“進入”的門檻。
從其內容來看,“為美國而教”完全不同於高盛或者麥肯錫公司或哈佛醫學院或者伯克利法學院,但從它在精英期待的體係中的地位來說,完全是一樣的。它享有盛名,很難進入,是值得你和父母誇耀的東西,如果寫在簡曆上會很好看(it looks good on your résumé),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清晰標記的道路(a clearly marked path)。你根本不用自己創造,什麼都不用做,隻需申請然後按要求做就行了,就像上大學或法學院或麥肯錫公司或別的什麼。它是社會參與方麵的斯坦福或哈佛,是另一個柵欄,另一枚獎章。該項目需要能力和勤奮,但不需要一丁點兒的道德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