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領導者要帶領企業進行改革,打造管理製度的框架,告別家族模式的懶散結構;好的領導者要理清思路,明確發展的策略和計劃,詳細設定戰略和進程,摒棄盲目運行;好的領導者要重視人才,求賢若渴,從外引進人才,在內培養人才,放棄自私、冷漠;好的領導者要建立企業文化,重視企業文化,讓企業文化散發最偉大的魅力,讓員工因為企業文化而自豪,因為企業文化得到歸屬感和成就感。
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小企業想要立於不敗之地需要突破重重瓶頸,資金不足、融資困難、人力成本持續上漲、資源匱乏,這些問題都不可避免,小企業要生存就必須付出比大企業更多的努力。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無論麵對什麼樣的困難,都可以力挽狂瀾。小企業的領導者要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從企業的人才、資金、品牌、服務等全方位入手,實現企業的立體進步。
讓企業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大化的利益來規避市場風險,以市場細分精準定位,以差異化的商品和服務吸引顧客,打造優良的銷售團隊,用全新的模式進行宣傳,提高對顧客的服務質量。小企業隻能依靠領導的正確引導才能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小企業的領導任重而道遠,一定要精準定位、整合資源、重拳出擊。
我們要分清領導與管理的區別,實現經營與管理的分離,管理者要將企業宗旨和企業製度放在第一位,而領導者要準確把握市場脈搏,操控企業大方向,在企業內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你一生中賣的唯一產品就是你自己——喬·吉拉德用人生哲學讓我們明白,作為領導者,我們就是企業的名片,就是企業的代言人,領導者要提高自己的修養,以德服人。讓我們努力提升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和德行給企業插上翅膀,讓小企業也能飛翔。
警醒之言:
權威是你把權給別人的時候,你才能有真正的權力,你懂得傾聽、懂得尊重,承擔責任的時候,別人一定會聽你的,你才會有權威。
——馬雲
第二節 由小到大,看方法更看精神
在美國,有兩所商學院聞名世界,一所是哈佛商學院,而另一所,就是斯坦福商學院。斯坦福商學院全稱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又叫作斯坦福GSB。而本書所講的公開課內容,便是斯坦福商學院所教授的。
與哈佛商學院相比,斯坦福商學院的規模顯得小了很多。斯坦福大學一共有720名MBA學員,而哈佛商學院卻有2000餘人。雖然斯坦福商學院的人數較少,但是卻絲毫不能掩蓋它的光芒。相較於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的教育風格另有不同,很多斯坦福商學院的學生們都認為:哈佛商學院所代表的都是一些比較傳統的經營管理培訓,是大型企業的人才生產地。而斯坦福商學院則更注重創新與開拓,提倡“小企業精神”,培養一些穿著“T恤”創業的新一代企業家。比如矽穀最早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惠普的兩位創始人比爾·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d),就是斯坦福商學院的畢業生。
而在近年來開設的公開課中,斯坦福商學院更是凸顯了這一特點,大力培養學員的創新能力與思維,鼓勵學生們進行創業。與此同時,在公開課中,斯坦福商學院的導師們還著重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企業大小,常懷小企業精神。
那麼,所謂的小企業精神究竟為何物?其實答案很簡單。小企業精神就是創業精神與危機精神,當一個公司剛剛成立時,缺乏資金、環境惡劣,幾位創始人隻能牢牢地抱住幾根救命稻草,隨時都有失敗的危險,但此時,這個公司的凝聚力與戰鬥力是空前的,因為隨時麵臨著死亡的威脅,人們往往會爆發出無限的潛能。而也正是這種潛能,促使很多小企業打敗了無數知名企業,在市場上有了立足之地。
而大企業則相反,在獲得成功之後,因為擁有了一定的市場地位和品牌效應,往往會脫離商業的基本麵,各部門之間凝聚力減小,甚至互相阻礙,麵對危機與壓力絲毫沒有感覺,最終被市場所淘汰。所以說,作為一名領導者,無論企業大小,都要學習這種“小企業精神”,心懷危機感,把壓力變成動力,以小企業的姿態領導出大企業的輝煌,就像通用電氣的傳奇董事長傑克·韋爾奇一般。
20世紀60年代中期,傑克·韋爾奇成為PPO工藝開發項目的項目經理,他的任務就是把PPO轉換成為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但是這種材料在當時看來並不具有多少潛在的市場價值,因為它很難塑造成型,所以,研發小組的成員都十分沮喪。麵對這樣的壓力,傑克·韋爾奇卻認為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他要把這種壓力變成動力,所以當即決定,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