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馬術指導(2 / 2)

事到如今呂布總算是明白了,這柯麗雅為什麼肯出這麼優厚的條件。從時間上看,她們應該是已經接了有了小半個月的時間。可是應該是毫無頭緒,所以在看到了呂布的人馬合一後,才會這麼急切的把他拉了進來。

不過呂布明白是明白了過來,可是心裏麵確是哭笑不得。這個汪大導演也太想當然了,你說你還原什麼不好,你非要還原虎牢關。這是他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根本就是萬把人圍著一個土牆,上下撒尿吐口水鬧著玩。什麼三英戰呂布,都是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老子當年被栓在董卓身邊根本走不開,還沒有以後討伐燕山賊來的痛快,真要拍觀眾非睡過去不可。而且你拍就拍吧,也不知道是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點子。誰告訴你說三國時沒有馬鐙?沒有馬鐙,那麼重的槍我拿什麼去抓?三國無雙玩多了吧!

其實這也不怪汪導,這一個劇組就是一個公司一般。導演就是執行ceo,老板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才會將問題下發,希望其他人去解決它。他當初隻是提出了這樣的設想,可是卻被所有的員工當成了老板的創意。然後所有的工作,就開始以這為中心去努力。於是編劇寫好了分鏡頭交給武術指導填空,武術指導畫出了動作設計交給了承包馬隊,然後馬隊又交給了現在的馬術指導。一級級的人員,根本就沒有去考慮過這方麵的合理性,甚至多去翻翻書的時間都欠奉。總之自己按照老板的意思做過了,但是底下人能不能執行的了,就是他自己的執行力問題,與我根本無關。可憐的小白呂布,才開始工作,就又成了水底的泥巴。

其實這個關於有沒有馬鐙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雖然說曆史書中沒有寫明白,可是過來人的呂布卻知道當時早就有了馬鐙,隻不過不是眼下這種熟悉的形式而已。馬鐙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當時的匈奴人之中。他們當年與趙國作戰時來去如風,讓趙國吃夠了苦頭。因此趙武靈王才放棄了笨重的戰車,開始了胡服騎射。最早的單邊馬鐙開始在中原出現,也就是在左側栓上一條皮帶或是布帶,更有甚者將自己綁在馬背上,讓自己有個支撐點。不然沒有人能夠靠著兩條腿夾著馬,就能開弓射箭。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偷襲彭城。項羽率千餘輕騎回師,殺的劉邦潰不成軍。拋妻棄子狼狽奔逃上百裏,才險死還生。此時如果沒有簡易的馬鐙,幾十裏就把人顛殘了。霍去病更是將騎戰發揮到了極致,這裏麵匈奴人的雙邊腿袋功不可沒。這也就是雙邊馬鐙的由來,這也是西方將馬鐙稱為中國靴子的由來。隨後馬上功夫開始大放異彩,成為軍中較技的主要標準。

在呂布生活的東漢末期,三大騎兵集團,涼州、幽州,並州,普遍都開始使用馬鐙。呂布殞命之後,張遼等舊將歸順曹操。曹操依據涼並兩州軍隊的經驗,組建了虎豹騎。為曹操立下了很多的戰功,其中就包括長阪追擊戰。百裏狂奔後還有體力戰鬥,這也有大規模使用了馬鐙的原因。

劇本上的動作場麵宏大,馬上的動作也是分外的誇張與好看。可是如果讓人不用馬鐙,做出這麼誇張的動作出來,那除非是天外飛仙。遍觀跟他交過手的,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出來。當然這些是呂布熟知的常識,可是如今沒有一個人敢提出來。呂布剛接了這份工作,也明白了這個柯麗雅是因為他的馬上功夫,誤會成可以按照這些要求做出來的人。這時候再去找她說這個事情,指不定這份剛剛到手的工作不保。心中有些籌措的呂布,不由地想到是不是能夠找找何夢瑤說說這些事情,讓她幫忙說動一番。

正這在左思右想的時候,就聽到馴馬場大門外一陣人喊馬鳴。十幾個人帶著幾十匹馬轟隆隆地衝了進來,見到枯坐的呂布後。領頭的一個騎在馬上的粗大漢子見到他後,奔到他的近前一拉韁繩,棗紅馬人立而起,接著兩隻碗口大的馬蹄正正落在了呂布的麵前。

呂布心中暗讚了句:“好騎術!”剛要開口說話。就聽來人朗聲說道:“你就是麗雅找來的教練嗎?膽色到是不錯,可是我卻看不出來,你還有什麼其他的本事?”

呂布聞言,抬起頭看了對方一眼。咧嘴一笑問道:“正是呂某,爾等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