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族,中國人數最少的一個神秘民族,人口隻有四千多人,他們世代生活在雲南獨龍江大峽穀之中,50年代之前還生活在父係原始社會狀態,由於進出獨龍江異常艱難,所以那裏的居民至今依然過著半原始狀態的生活,獨龍江大峽穀夾在但當力卡山和高黎貢山之間,以前隻有一條古老的馬幫道可以進入獨龍江峽穀,高黎貢山的南磨王埡口海拔3400米,是進出獨龍江的必經山口,通過山口充滿了危險,由於氣候的多變,死亡隨時會發生,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6月大雪就會封鎖山口,在這半年裏,外麵的人無法進入獨龍江,裏麵的人也出不來,所以一切生活物資都要在開山期由馬幫運進去,否則裏麵的人將無法生活。每年都會有人因為翻越高黎貢山而喪命在南磨王埡口,馱運物資的馬匹每年也要死掉至少幾十匹,可想而知,通往獨龍江的路是多麼的艱難。
獨龍族的婦女以文麵而著稱,但由於現代社會生活的衝擊,這一文麵習俗已經不複存在了,目前還健在的獨龍族文麵女還有大約50-60多人,而且大多在60歲以上了。獨龍族的文麵紋樣據說有四種不同的樣式,分為滿文及半文兩種形態,滿文是將整個臉部文刺上圖樣,而半文隻是文刺在下頜部位,據說在靠近西藏的地區,滿文的比較多,而相反地區的婦女以半文為主。
獨龍族的文麵圖樣大多以幾何圖形為主,顏料是鍋灰摻和一種草汁調和而成,文刺的工具是一種荊棘的刺,文的時候用一個小木棒敲擊荊棘刺使顏料滲透進皮膚。文刺師一般是由家族中或部族中比較有威望的人擔任。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是獨特的獨龍毯,獨龍毯是由五色線手工編織而成的,白天獨龍毯是衣服,晚上就是被褥,以前的獨龍族居民主要以打獵為生,弩箭是每個男子的必備之物,他們就是用這種簡單的工具射獵野牛、熊和各種野獸,至今在很多獨龍族獵戶人家的牆上還掛滿了各種獸骨。
…………
“我叫亦塵。亦,是明鏡亦非台的亦,塵,是何處惹塵埃的塵,我不需要認識你們,你們隻要記住我的名字就行了。從今往後我說一就是一,我說二就是二,聽到沒有?”一個看上去差不多十二三歲的小男孩,穿著一身劣質衣料做成的衣服,站在一塊破石頭上,把毛背在背後,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對著麵前幾個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男孩說道。
“憑什麼呀?憑什麼你說一就是一,你說二就是二呀?”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服氣的說道。
“憑這個。”站在破石頭上麵的小男孩揮了揮還稍顯有些稚嫩的小拳頭說道。
髒乎乎的小男孩摸了摸前兩天才被石頭上的小男孩揍得還沒散去淤青的熊貓眼,不說話了。
“還有誰有不同意見的?現在提出來,我數三聲,沒人說話就算你們都同意了。三。好了,你們都沒說話,那我就當是你們答應了,以後誰要是見了我,不叫我塵哥的話,那他就死定了。”小男孩蠻橫的說道。
小男孩拍拍手,頭也不回的走了,留下一群小男孩站在那裏,對著那塊小男孩剛站過的破石頭發呆。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沉寂了一天的深山裏,突然傳來一個小男孩稚嫩的聲音。
“唔,阿塵真不錯,這麼快就能背誦二叔公教你的詩了。”小男孩身邊一位麵容枯瘦穿著一件破舊獨龍毯的老者輕拍著小男孩的頭,看著他滿臉的歡笑,目光中溢滿了慈愛。
那個被叫做阿塵的小男孩抬起頭衝著老人甜甜一笑,那一臉的陽光將身上劣質衣料產生的窮苦氣息衝淡了不少。
“二叔公,今天早上我捉了兩隻山雞,一會兒我阿媽做好了我就給你端過去!”被稱做阿塵的小男孩拉著老人的手說道。
老人隻是笑了笑沒說話。
“二叔公,我不光會背誦這首《登鸛雀樓》,而且你前天教我的三字經我也會背誦了喲。”阿塵拉著老人的手一邊蹦蹦跳跳地走著,一邊驕傲的向老人賣弄著自己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