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天下視野
中國是新興經濟體增長拉動力
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麵是好的,地方政府債務、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處在可控範圍之內。中國經濟有一係列轉型需要完成,在轉型過程中會麵臨一些風險和考驗。但是,中國對於這些轉型和改革有清醒的認識。當前中國政府為促進經濟轉型,允許經濟增長稍微放慢一些,是明智的處理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處在不斷調整之中,但此次正在經曆的轉型卻尤為艱難。在全球供應鏈體係中,中國部分外向型產業部門將失去優勢,過去采取的鼓勵出口和招商引資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持續,中國企業必須經曆轉型升級的陣痛才能“更上層樓”。
對中國而言,完成經濟轉型、收入分配改革十分重要。通過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釋放消費需求,低效率的投資拉動模式才能轉變為高回報的消費驅動模式。財政和金融體係的改革將有助於促進這種轉變。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5年後,全球經濟仍有許多麻煩。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規模和相對地位,已經開始下滑並且還在下滑之中。這可能是長期的趨勢。
相反,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的規模和重要性大大提高。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複蘇的一個重要引擎,也是其他新興經濟體增長的重要拉動力。中國政府以經濟增速放緩換取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亮點。
(《人民日報》,作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教授)
成功不是在唯一的路上PK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考清華→努力學習→找工作→掙錢→娶媳婦→生娃→考清華”。這個與放牛娃相似的命運循環,正在不斷上演。
社會越來越多元,而且處於時刻變化之中,但是對夢想與成功的追求,卻是人們生活不變的主題,並且全社會對成功有統一、清晰的認定,不升官發財,就揚名立萬,這樣才叫成功。於是,無論個人喜好與自身特點,每個人都在這條路上擠來擠去。而全社會這樣同質化的目標、單一的價值觀,必然導致隻有PK勝利的人才能夠獲得成功。就像一個人被迫拿起劍與他人決鬥,無論他是文人還是騎士,無論他的追求在不在劍術的高下,他都不得不揮動胳膊。而在我看來,這種PK是可以避免並且應該避免的,隻有價值觀更為多元、開放,人們才會發現“條條大路通羅馬”,並且,除了羅馬,別的地方也有好風景。
美國的《獨立宣言》中提到,“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或許應該做個補充,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認為的幸福的權利。當我們不再追求單一價值觀下的成功,當我們能夠有追求自己的夢想的自由,當我們不再為了找個好工作非得上名牌大學,當我們不再需要為了到達更高的社會位置而放棄自己的愛好,當我們看到清潔員或其他卑微的工作不再覺得嫌棄,而是以平等的姿態看待的時候,當所有的夢想、所有的社會位置,都能平等、公開地競爭,我們的中國夢才有最廣泛、最大實現的可能。
(《中國青年報》)
社保製度為何遭千萬人拋棄?
3800萬人棄繳社保。參與基本養老保險繳納的城鎮職工人數是2.1億。數據告訴我們,大約每7人就有1人“拋棄”了現行社保製度。“戶籍製”等迫使絕大多數農民工“被放棄”社保,“雙軌製”等造成3個在職人員養1個退休人員,無不揭示社保製度難以為繼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