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李仁港:看邵氏長大的孩子
2014老男孩變思密達
陳觀泰的《馬永貞》風靡全港,座中熱血賁張的觀眾,有一位就是今日已經成為導演的李仁港。他是張徹武俠的大粉絲幾乎人所共知。在《少年阿虎》中,李仁港居然請到了薑大衛和狄龍兩人客串。這二位爺自從幾十年前鬧掰後就再未有過合作,雖然依舊王不見王,但總算出現在了同一部電影中。對於狄薑聚首有執念,是粉絲的絕佳證明。他喜歡不少邵氏老片,但如果隻能選一個,那就一定是張徹和他的武俠,“因為痛快”。
我在片子裏看到了極致的人性
時隔幾十年,李仁港依舊能說出《獨臂刀》中的許多對白和武打設計,“一刀見血不做作”。有些人在打之前會比劃一堆招數,張徹是站在一邊不動,然後一擊即中。思考比出招更多,當然特別。在他看來,武俠的根本,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去殺一個人,為了伸張正義,那可能是武俠片。我去殺一個人,為了伸張正義,明知不可能也要去做,那更是武俠。”很多年之後,他明白了為什麼張徹的武俠能令他興奮,因為他呈現了極致的人性。張徹電影的根是報仇,他曾說沒有報仇就沒有武俠。《刺馬》中張汶祥刺殺馬心貽,《報仇》中關小樓擊殺封開山,那些著名的慢鏡,此前的黑白粵語片中從未出現過。不是慢鏡就能加分,“為什麼你會覺得慢鏡好看?因為它呈現了人報仇的決心,極致的、誓要了恩仇的狀態。他的慢鏡,不是給你看招數,不是看刀怎麼下去,而是報仇的那一刀下去,他的神態是什麼樣的。他是拍人,所有的架構、橋段、鋪墊都是為了讓你看清楚那個人”。在李仁港極其喜歡的《馬永貞》結尾,馬永貞倒在血泊裏,走路都成問題,仇家張金發在二樓夠不著,樓梯柱已被之前的打鬥損壞,他艱難躍起撞倒柱子,二樓塌下來,張金發摔到旁邊,一斧頭砍斷他的脖子。躺在那裏已經奄奄一息,眼睛還是盯著上麵想怎麼把人撞下來,隻要能殺掉他就很滿意。這已經不是招數問題,而是精神。弱小挑戰強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真的很想做這個事情的狀態是最美的”。“最美的人性在平時可能看不到。我們今天談的,我還沒有看到你,你也沒有看到我。可能有一天因為事件發生了,整個樓火燒起來了,確定隻能有一個人走,這種狀態下,我看到真的你,你看到真的我。”“看那個戲,感覺看到我自己一派的人,一點做作不來,是就是,也不見得特別偉大,不是也不覺得窩囊,反正我們是特別喜歡、認同、同意、接受、追求。”
多年之後,李仁港終於見到了少年時的偶像。張徹叫人找他帶他的《94獨臂刀之情》到家裏看。那是他們第一次接觸,是他一生最大的榮耀,也是一輩子從未有過之壓力,坐在老爺子背後,頭皮發硬。大概20分鍾之後,張徹說行了,我大概了解你是什麼樣的導演了。那時他身體已經不好,想李仁港幫忙拍自己新寫的一個劇本,“成功不必自我”。李仁港說張徹導演是有大智慧的人,聰明絕頂,年紀那麼大,走路都要扶東西,腦袋依舊靈光得很,評點人事言簡意賅,就像武林高手,很多年不出手,但還是有一大堆超能量。不僅僅是在華語地區,在法國,在全世界,都有一批狂熱影迷。曾經有法國記者采訪張徹,上來第一個問題就是某年月日,有個意大利雜誌問你的某個問題,你那時的回答是這樣,現在還是同一個答案嗎?
李仁港坦言他的根有兩個,一,國畫,他十歲師從國畫家範子登學畫,對事情的美感,電影中的美學追求完全來自國畫;二,電影,從小看了許多電影,其中邵氏片占了很大比例。
不是長得帥,是行為美
陳觀泰曾說張徹導演不是製造明星,而是製造英雄,李仁港對此完全認同。“他很會包裝演員。挑的人,拍出來都行。他一定看到一些東西。”1997年,邵氏重拍《馬永貞》,由金城武擔綱,張徹說,他怎麼演馬永貞?一個這樣帥的怎麼行?馬永貞就得土,這是一個土包子闖蕩上海灘的故事,被各種大佬壓迫到極限,然後奮起複仇。“出發點就不一樣。拍之前他挑的恰當的演員是電影成立的關鍵。”在張徹的鏡頭下,男演員們都非常美,黑白分明的倫理意義下,彌漫著模糊的荷爾蒙。李仁港說,那不是因為長得帥,而是行為美。他歌頌人性,他一直相信這個,不相信是不能拍的。“當然他手下的人,可能俠義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李仁港曾說,狄龍打詠春拳手一摸,薑大衛一拿劍,那個感覺就到了。現在很多演員可能功夫不錯,但沒有大俠的感覺。“這個是根本的問題。大俠沒有武功不行,但武俠是情操的問題,不是武術的問題。武功是性格跟素質,由那個人的素質帶動的。所以張徹導演是拍一個人極致的素質。素質不是練武功練出來的,是你本身生活,家庭教育、國民教育,你在什麼地方長大,小時候碰到過什麼事情,也許一些機緣的巧合,能讓那種素質變成武俠。要不就隻是表演武術。”“現在我們拍商業片,演員名氣不夠大觀眾不去看,投資方也擔心票房不好,請來的都是有名氣的人,不管能不能演那個角色,所以出來的效果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