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賞析之一高山流水(1 / 1)

春秋時期,晉國人俞伯牙琴藝高超。一天夜裏,伯牙乘船遊覽,麵對清風明月,他情不自禁彈起琴來。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見是個樵夫,伯牙不信他會識譜彈琴,於是提出許多有關器樂的專門問題,可樵夫對答如流,如數家珍。但是伯牙還有懷疑,於是緊撥琴弦,彈奏一曲,想考考樵夫。

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伯牙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二人相見恨晚,引為知音。

分別時兩人約定,第二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裏相會。到了第二年,伯牙如約赴會,等了很久,還不見鍾子期,後來才知鍾子期已於幾個月前因病去世,伯牙頓時“五內崩裂,淚如泉湧,傍山崖跌倒,昏絕於地”。大哭之後,伯牙在鍾子期墳前撫琴吊唁。哀曲奏畢,伯牙想,從此再無知音,琴瑟又對誰彈?於是便用力一摔,將琴砸得粉碎,這就是曆史上廣為流傳的“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後人有詩讚歎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麵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高山流水》曲便取材於上麵的故事,並有多種譜本。其中琴曲《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智者樂水之意。

第一段

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

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鬆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則是第二段的移高八度重複,但省略了後者的尾部。

第四、五段

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

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

第七段

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

第八段

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複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

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複起”部分。

尾聲

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小知識

《高山流水》的幾個不同版本

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麵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

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名同實異,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