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搭好班子唱對戲(1)(3 / 3)

竹竿說:“我也是主人的馬呀!”

棗紅馬輕蔑地笑了:“你算什麼馬?你不過是當柴燒的竹竿。”

白衣騎士聽到它們的爭吵,走過來,拾起竹竿,把它放在牆角,然後對棗紅馬說:“這不是一根普通的竹竿,是我小時候騎的竹馬。從那時起,我就立誌要當一名賽馬冠軍。沒有這竹馬,就沒有你我的今天。”

棗紅馬聽了主人的話,羞愧地低下了頭。

你可能會說:“成功之後不要忘了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呀,還值得論談嗎?”正如你所說的,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可是有些時候人們做得並不好。人們總是對剛剛聘請的高級人才嗬護備至,而對與自己一起創業的老部下卻頤指氣使;人們平時總是對幫助過自己的同事感激萬分,可一旦自己晉升到更高的職位上,馬上就冷下臉來一副陌路人的樣子。固然,在經濟社會,利益的驅動是天經地義的,可事實還告訴我們必須要學會感恩。當你獲得了成功時,不要忘了感謝你的上司、同事和下屬,如果沒有他們的合作和幫助,你是不會成就輝煌的。

王倫之死

林衝在草料場殺死陸虞侯等三人,走投無路,幸被柴進救起。此時,官府正四處捉拿林衝。為了不連累柴進,林衝求得柴進書信,夜投梁山。梁山頭領王倫見林衝武藝出眾,恐日後對己不利,不願收留,因此對林衝百般刁難。林衝費盡周折,才得以在梁山落草。

作為梁山頭領,王倫對慕名來投又身懷絕技的林衝百般刁難,連自己的兩個手下杜遷、宋萬都看不上眼,其小肚雞腸可見一斑。這也注定了王倫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梁山寨主。等到晁蓋等劫了生辰綱來投梁山,王倫又故伎重施。這次,林衝忍無可忍,暗中聯合晁蓋等七人,殺死王倫,統管了梁山。

古代聖賢韓愈曾說:“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同樣道理,高明的領導者深知,自己的才能不一定都高於下屬,下屬的才能往往會超過自己。領導要把事業做大做好,必須有出色的下屬支持與幫助。失去了他們,領導也就失去了成功的保證。

不拉馬的士兵

一位年輕有為的炮兵軍官上任伊始,到下屬部隊視察其操練情況。他在幾個部隊發現相同的情況:在一個單位操練中,總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終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麵,紋絲不動。軍官不解,究其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練條例就是這樣要求的。軍官回去反複查閱軍事文獻,終於發現,長期以來,炮兵的操練條例仍因循非機械化時期的規則。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務是負責拉住馬的韁繩(在那個時期,大炮是由馬車運載到前線的),以便在大炮發射後調整由於後坐力產生的距離偏差,減少再次瞄準所需要的時間。現在大炮的自動化和機械化水平很高,已經不再需要這樣一個角色了,但操練條例沒有及時地調整,因此才出現了“不拉馬的士兵”。軍官的這一發現使他獲得國防部的嘉獎。

“司空見慣”是組織中過時的機構設置得以存在的症結。機構設置、人員安排以什麼為標準?——實效!一個良性運轉的組織必須具有不斷剔除“不良(或過時)孳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否則就會人浮於事,組織的活力會被這些“孳生物”消耗掉,逐漸僵化、死亡。從組織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這實際上是一個組織工作係統的優化過程。“人得其事,事得其才,人盡其才,事盡其功。”每一個企業、每一個組織都應該檢視一下,自己那裏有沒有“不拉馬的士兵”?

馬和男人

有一回,鹿和馬為了一塊草地爭吵得不可開交,都想將這塊草地據為己有。最後,鹿仗著自己那對厲害的角,終於戰勝了馬。這對馬來說,簡直是無法容忍的,誰能甘心於失敗呢?

怎樣才能重新把鹿趕走呢?馬考慮來考慮去,終於決定求助於人。它找到一個很強壯的男人。這個男人來到草地上,同鹿打了一仗,將鹿殺死了。

從此,這塊引起糾紛的草地完全歸馬獨自占有了,馬天天高興得不得了。

而那個男人則在馬背上架了鞍具,給馬頭套上了馬籠頭,又在馬嘴裏安上一副結實的馬口鐵。然後,那個男人大笑著對馬說:“我幫助你取得了勝利,那麼,從今以後,你得老老實實聽我使喚,為我服務。”於是,那個人將馬據為己有了。

馬為了一塊草地付出了自由的代價,這太得不償失了。可是在現實中,我們有沒有幹過這樣的傻事呢?為了得到向往已久的職位,我們不斷地寫匿名信,向上司告其他候選人的“黑狀”。編造謊言,結果雖然得到了新的職位卻如坐針氈,或者水落石出被掃地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