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喜歡《紅樓夢》,大約是因為喜歡林黛玉吧。也許那種病態美早已經不符合這個追求效率的社會,但是她的才情,她的美麗,她和賈寶玉之間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卻令我心醉神迷。
第一次接觸到她的名字,應該是在87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裏吧。那時候還小,並不能領會故事的真正意義,隻不過是出於一個小女孩的愛美的心,欣賞欣賞裏麵美麗的女子罷了。再後來常常會在語文課上聽到,因為中考的語文試題是會考一些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知識的,所以課堂上,試卷上,都會看到《紅樓夢》的身影。不過那時候是為了考試才會粗略背誦一些經典的人物名字,順帶了解一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上我本身是不愛看課外書的,所以對於《紅樓夢》的概念十分模糊。真正開始認識林黛玉,是從《林黛玉進賈府》那篇課文開始的。我還記得當年語文老師很仔細地向我們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又講了很多關於《紅樓夢》的其他情節,我這才對林黛玉有了一點點的了解,也開始喜歡上這個多愁善感的女子。
至於讀《紅樓夢》這本書,說來慚愧,我真正開始閱讀應該是從大一開始的,而且讀到一半就放棄了。當時看的是電子書,對於那種翻一頁增加百分之零點二的進度,實在是太挑戰我的耐心。而且當時決定看《紅樓夢》是因為我想了解林黛玉這個人物,可是那些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難以計數的生僻字讓我望而卻步。後來我不得不跳頁,隻挑那些帶有“林黛玉”字眼的段落來看,到最後我索性不再看書,轉向看陳曉旭版電視劇《紅樓夢》。我真的是覺得陳曉旭演得太讚了,以至於隻要我一想起林黛玉,腦海裏就會浮現她的樣子。我記得那天我在宿舍看大結局,看到最後我是涕淚並下,嚎啕大哭,還嚇到了我的室友,到現在她們提到那件事還會笑話我。自那以後,我對林黛玉更加著迷,這促使我下定決心要把這本著作看完,而我終於也做到了。到現在我大三了,書本版、電視版《紅樓夢》也已經都看過好幾遍,我從來不會說自己是“紅迷”,也沒有研究過什麼是“紅學”,甚至連一篇完整的對《紅樓夢》的評析都沒有看過。我隻是覺得,不管別人認為我對《紅樓夢》的理解有多幼稚,多膚淺,隻要我能從中感受到喜怒哀樂,就不會愧對曹公這一番心血。
就好比我寫了這將近五萬六千字的、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文體的“文字”——《黛眉若蹙》,我想我隻能稱它為文字,因為我也實在搞不清楚這屬於什麼類型。我寫它的動機就是為了滿足當年我的一個願望——挑選有關“林黛玉”三個字的情節,於是我結合著陳曉旭版的電視劇和原著,一個個找出關於她的片段(也不是完整的),或是摘抄,或是猜想,再加上我自己的一些看法,總算也是把她的大致戲份挑了出來。至於為什麼我要選擇用第一人稱來寫,我想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另一個願望吧——和林黛玉對話。我以這種描敘的方式,仿佛在幫助一個失憶了的人找回記憶,這可能,是受了高鶚寫的結局裏賈寶玉魂遊太虛幻境,林黛玉卻不記得賈寶玉那一段的影響吧。因為實在不忍心看一對愛入骨髓的戀人就這樣形同陌路,所以想到用這種方法來重溫他們之間美好的回憶。但是我是寫到第八十回就停止了的,我總是覺得《紅樓夢》的結局不該如此,雖然我也實在解不開第五回裏的迷。也許沒有結局才是《紅樓夢》如此牽動我的原因吧,我也願意帶著這種遺憾繼續懷想和猜度她們的命運,這是一種痛苦,同時是一種幸福。
也希望我的這些不知所雲的文字,能夠給不吝賜讀的朋友帶來一點點收獲;更希望能有更多人願意重溫我們的古典文學。——筆者點指清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