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科技培訓不宜“一鍋燴”
卷首篇
作者:曹滌環
每年冬春季節是各級涉農單位開展農民科技培訓相對集中的時期。這種政府出力、農技部門承辦、農民受益的工作,很受大家歡迎。筆者參加過多次的這種培訓活動,總覺得關中不足的是,在一些培訓會上,年複一年,始終還是跳不出“不管課程是什麼內容,不管是幹什麼的農民,統統召集到一起聽講”的圈子。
實行科技培訓,說明各級政府處處為農民著想,是一件深得民心的好事。但筆者認為,農民培訓不宜“一鍋燴”,道理很簡單,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後種養業大戶的不斷出現,往往一個地區不僅隻有種糧的農民,還有從事其他行業生產的農民,如苗農、花農、菜農、果農,以及從事特種水產養殖的農民等等,把這些農民統統組織在一個培訓場所,聽同樣的課,缺乏針對性。對某些受訓者來說,無異於“對牛彈琴”,他肯定不感興趣,提不起精神來。
農民科技培訓是一項民心工程。長期來,許多地方往往滿足於辦講座,或者在大街上擺幾張長桌發資料,理論傳授多,實際示範少,有些培訓的實用技術,明顯缺乏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不免讓人產生場麵大、形式多、內容虛、實效少的感覺,難免使受訓者總有種“隔靴搔癢”和“遠水不解近渴”的慨歎。這種形式不加改變,僅僅滿足於培訓了多少農民,發放了多少份資料,一旦將科技培訓僅隻看成是“政績”的體現而流於形式,其意義也就會大打折扣了。
科技培訓好事要辦好,就要根據農民的需求,不斷地深化培訓的內涵,活化其形式。因此,當地農業部門和科技人員,應更多地深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業大戶,仔細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在開展培訓前,多走村串戶,了解並集中農民對科技的需求和生產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帶傾向性的難題,使培訓專業化、區域化,盡量向田間地頭、種植大棚、養殖場所傾斜,有的放矢地把科技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大棚菇房和養殖欄舍等現場,手把手地向農民傳授實用技術,讓農民學得懂、連得起、用得上,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農民群眾在科技培訓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通過這種分類培訓,分別有針對性的提高各行各業農民的技能和素質,這樣才會得到更多農民的歡迎。而以體現“政績”為主要目的“一鍋燴”培訓,則不宜提倡,應該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