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用的發生應當會導致經濟利益的流出,從而導致資產的減少或者負債的增加(最終也會導致資產的減少)。企業向所有者分配利潤也會導致經濟利益的流出,而該經濟利益的流出屬於投資者投資回報的分配,是所有者權益的直接抵減項目,不應確認為費用,應當將其排除在費用的定義之外。
2.費用的確認條件
費用的確認除了應當符合定義外,還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與費用相關的經濟利益應當很可能流出企業;
(2)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減少或者負債的增加;
(3)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六)利潤的定義及其確認條件
1.利潤的定義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通常情況下,如果企業實現了利潤,表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增加,業績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業發生了虧損(即利潤為負數),表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減少,業績下降。利潤是評價企業管理層業績的指標之一,也是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進行決策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2.利潤的來源構成
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其中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反映企業日常活動的經營業績,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反映企業非日常活動的業績。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最終會引起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企業應當嚴格區分收入和利得、費用和損失之間的區別,以更加全麵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3.利潤的確認條件
利潤反映收入減去費用、利得減去損失後的淨額。利潤的確認主要依賴於收入和費用以及利得和損失的確認,其金額的確定也主要取決於收入、費用、利得、損失金額的計量。
二、會計要素的計量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並列報於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企業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相關金額。計量屬性是指所予計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麵,如桌子的長度、鐵礦的重量、樓房的麵積等。從會計角度看,計量屬性反映的是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主要包括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
(一)曆史成本
曆史成本,又稱為實際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他等價物。在曆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以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在實務中,重置成本多應用於盤盈固定資產的計量等。
(三)可變現淨值
可變現淨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資產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淨值。在可變現淨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可變現淨值通常應用於存貨資產減值情況下的後續計量。
(四)現值
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後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一種計量屬性。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取得的未來淨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淨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五)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曆史成本計量,如果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