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親疏有度
管理背景之一:遠之則怨,近之則狎
孔老夫子在受盡人際關係糾纏之苦後訴苦說:“遠之則怨,近之則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孔夫子的概括顯然有點男權主義,但他對那些得誌猖狂小人的特點概括的確是入木三分,甚為精當。但是,實際上許多人也或多或少地沾染了這種毛病。
君不見,許多人在地位變了之後,頓時就換了一副麵孔,臉上的神情也變了,走路的姿勢也變了,說起話來拿腔拿調,看人的眼光也大不同以往。
為什麼這些人會有這種作風呢?
首先源自於依賴性。
傳統社會,小人們的生活費用要靠當權者供給,沒有了靠山,他們就會活不下去。非但他們活不下去,一家老小都沒法活,所以被靠山疏遠是事關生死的大事。
由於小人有極強的依賴性,所以一旦得到了他們想依賴的人的青睞,他們就會欣喜若狂,進而難以自持,於是他們又想進一步完全控製所依賴的人。因此他們會不惜一切手段來達到支配所依賴的人的目的。
其次,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人性受到壓抑,除了皇帝一人之外,其他人都是奴仆。主人翁的意識被扼殺殆盡,而奴性則得到了張揚。
奴性壓抑人性久了,人性就會被扭曲,走向它的反麵,因此奴仆一旦有機會做主人,其手段一定會比主人更凶狠。這種人因為對他人依賴慣了,自己的奴性使自卑心急劇增加。極度的自卑又會轉成過敏的自尊,所以一旦受到抬舉之後,他們又會張牙舞爪,裝腔作勢來體現自己的存在。
在封建傳統綿延幾千年,而官本位至今未徹底肅清的中國,出現中山狼作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風在今日絕不可長!
洞悉管理情境
國人的依賴性很強,由此產生的奴性又會走向反麵形成中山狼作風。被人疏遠時會心生怨艾,而在受人青睞時又沒大沒小。
相應管理對策:恩威並施,保持距離下屬對領導遠之則怨、近之則狎,這對組織具有破壞作用。它會破壞領導的威嚴,使領導對下屬要麼指揮不動,要麼又礙於情麵不好調度。
領導在工作中怎樣與下屬不即不離,親疏有度呢?大家知道,戀人必須保持一點距離,這樣,才能使魅力永恒。距離產生魅力,距離維持魅力,倒像一個“相對真理”。在領導藝術中也應遵循這一點,特別是與下屬相處時,更應記住保持一定的距離。當然若距離太遠,“可望而不可即”,讓人“敬而遠之,望而生畏”,“神聖得不可接近”,似乎也沒人買賬。
中國古代大聖人孔子說過一句話:“臨之以莊,則敬o"意思是說,領導者不要和下屬過分親近,要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給下屬一個莊重的麵孔,這樣就可以獲得他們的尊敬。
領導與下屬保持距離,具有許多獨到的駕馭功能。
首先,可以避免下屬之間的嫉妒和緊張。如果領導者與某些下屬過分親近,勢必在下屬之間引起嫉妒、緊張的情緒,從而人為地造成不安定的因素。
其次,與下屬保持一定距離,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
第三,與下屬過分親近,可能使領導者對自己所喜歡的下屬的認識失之公允,管理細節之一管人用人。
不即不離,親疏有度智慧方法幹擾用人原則。
第四,與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樹立並維護領導者的權威,因為“近則庸,疏則威”。
作為一名領導,要善於把握與下屬之間的遠近親疏,使自己的領導職能得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領導想把所有的下屬團結成一家人似的,這個想法是很可笑的,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現在正在做這方麵的努力,勸你還是趕快放棄。
退一步說,即使你的每一個下屬都與你有八拜之交,親如同生兄弟。但是,你想過沒有,你既然是本部門、本單位的領導,那麼,你與下屬除去有親兄弟般的關係以外,還有一層上下級的關係。當部門、單位的利益與你的親如兄弟的下屬利益發生衝突、矛盾時,你又該如何處理呢?
所以說,與下屬建立過於親近的關係,並不利於你的工作,反而會帶來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
在你做出某項決定要通過下屬貫徹執行時,恰巧這個下屬與你平常交情甚厚,不分彼此。你的決定很可能會傳到這個下屬的手中,他如果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為了支持你的工作,會放棄自己暫時的利益去執行你的決定,這自然是最好不過的。
但是,如果他是一個不曉事理的人,他就會立即找上門來,依靠他與你之間的關係,請求你收回決定,這無疑是給你出了一個大難題。你如果要收回決定的話,必然會受到他人的非議,引起其他下屬的不滿,工作也無法開展。不收回,就會使你與這位下屬的關係惡化,他也許會說你是一個不講情麵的人,從而遠離你。
與下屬關係密切,往往會帶來許多麻煩,導致領導工作難以順利進行,影響領導形象。所以,請你記住這句忠告:“城隍爺不跟小鬼稱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