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視角
眼睛是人們認識大千世界的重要通道,同時也能映射出人的內心世界。也許我們很難想像,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溝通,90%以上都是使用非語言的方式實現的,其中眼神溝通又是重中之重。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學語文,學外語,可是我們卻從未上過眼神交流課。
其實,了解一些簡單的眼神溝通的原則,會有助於溝通和交流。比如,研究發現通常情況下如果是在一個群體中,盯住一個人看的時間在3秒-5秒比較合適,如果是一對一的溝通,一次注視的時間在7秒-10秒比較合適,不會給對方造成不適的感覺。另外一個影響注視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注視對方的時長和看向別處的時間的比例,通常在30%-60%比較合適。
眼神傳遞信任
法國研究者席琳-雅各布的一個研究關注的是在街上做問卷調查時的眼神接觸問題,結果發現,如果發放問卷者在接觸的過程中較多地注視對方,有66%的個體同意完成問卷調查;如果在邀請時眼神接觸少,總是躲避眼神交流,僅有34%的個體願意參加問卷調查。
研究者認為,直接的眼神接觸可以避免旁觀者產生跟自己無關或者是自己的參與與否得不到重視的感覺。通常我們僅和自己熟識和信任的人有較多的眼神接觸,因此如果發放問卷者和潛在的實驗參與者有較多的眼神接觸,對方無法拒絕這種眼神接觸所伴隨的一貫的信任感,對發放問卷者的印象較好,因此也更願意參加問卷調查。
不過,該研究進一步的分析則發現女性更容易受到眼神的暗示作用。在眼神接觸條件下,有76%的女性同意參與問卷調查,而男性隻有56%;在眼神逃避的條件下,僅有24%的女性同意參與問卷調查,而44%的男性則同意參與。這與我們的日常經驗也是相符的,女性更容易受到一些細節的暗示作用。
另一方麵,通常而言,眼神交流也能夠傳遞交流雙方的一些人格特點,比如主動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多被認為是自信的表現,更有領導能力,更有權力。因此一方麵注視的特點可能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不過另一方麵可能與文化背景也有關係。
在東方文化裏,特別是在日本,人們認為避免和對方進行直接的對視是表達尊重,而西方人則會認為這樣的人鬼鬼祟祟、不值得托付,因為西方文化中鼓勵眼神接觸,並認為這樣是自信的表現。
眼神能否改變對方的態度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當事件與個體的態度和立場密切相關時,眼神接觸可能會影響個體的態度。在第一個研究中,研究者讓實驗參與者觀看一些觀點有爭議的演講視頻,比如核能的開發、安樂死、高等教育收費等。
在實驗參與者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研究者使用眼動儀追蹤他們的眼球活動,觀看結束後對眼動軌跡的分析則發現:當實驗參與者的意見和演講者的態度基本一致時,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注視演講者的眼睛,並且更容易接受演講者的意見;如果他們對該議題的態度與演講者不一致時,注視時間長度和個體對信息的接受度不存在相關性。實驗也發現,如果演講者更多地注視前方而不是眼神躲避,實驗參與者更傾向於接受他們的觀點。
研究者受此啟發,又開展了第二個研究,同樣是觀看一些有爭議的視頻議題,但一部分參與者被要求關注演講者的嘴巴,而另外一部分被要求關注演講者的眼睛,在觀看視頻前後,讓實驗參與者就視頻中的議題表明他們的態度。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事先就與演講者觀點不同,關注演講者眼睛的參與者更難被說服,更難去接受演講者所傳遞的信息。究其原因,可能和實驗參與者對事件的態度有關。
因此這部分研究傳遞的信息是,如果你想改變對方比較模糊的觀點或者讓對方相信自己的觀點,不如更多地注視對方;但你也要注意,另外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如果對方已經確認和你的觀點不一致,那麼和你產生的眼神接觸越多,反而抵觸越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