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格言篇”(1 / 1)

高峰深穀說:彼得·德魯克

彼得·德魯克說:才能越高的人,其缺點往往也越明顯,有高峰必有深穀,誰也不可能十項全能。倘要所用的人沒有短處,其結果至多隻是一個平平凡凡的組織。所謂樣樣都是,必然是一無是處。

“小知識”

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當代最受推崇的管理大師。半個世紀以來,他率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管理理論,包括目標管理、民營化、顧客導向、信息社會等。他的《未來管理》一書給讀者打開了一扇洞悉管理真諦的大門。

知人善用:卡內基的墓誌銘

美國鋼鐵之父卡內基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答案其實就在他的墓碑上:“一位知道選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強的人來為自己工作的人安息於此。”這段碑文是卡內基鋼鐵公司全體高管從十段碑文中投票產生的最終碑文,它充分詮釋了卡內基的個性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

水至清則無魚:班固

班固著《漢書·東方朔傳》中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說,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

美國夢:泰萊神父的信條

“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不會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許做到兩條就夠了。第一條,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第二條,想辦法從中賺到錢。”後來,泰萊神父的這兩條生活信條,被許多美國人信奉。

解字“和諧”:“有飯吃” “有話說”

和,左邊是“禾”苗,右邊是“口”,就是說吃不飽肚子就沒有和。諧,這邊是“言”,那邊是“皆”,皆又通“全”,就是說大家不能暢所欲言就沒有諧。試想:一個社會,如果人人能吃飽肚子,大家能暢所欲言,能不和諧嗎?

決策箴言:張居正

明朝政治家張居正:“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在於眾,斷在於獨。”

沙粒效應:細節決定成敗

使人疲憊的有時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裏的一粒很小的沙子。

人生哲學:猶豫與後悔

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應該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應該是“不後悔”。

效率原則:如何做事

可做可不做的事堅決不做;做與不做差不多的事盡量不做;能夠簡化的事要設法簡化;能夠合並起來做的事不要單獨去做;能夠發現更好(更高效)的方法就要設法取代。

自我嚐試:嚼過的東西無味

有一個信徒向大師抱怨道:“您隻告訴我們故事,可您從不向我們揭示其中的意義。”

大師回答說:“要是有人先把果子咀嚼一遍,再給你去品嚐,你覺得味道如何?”

知難行易:老子

老子雲:“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誰是英雄:有膽有識

謀略過人謂之英;膽識過人謂之雄。

每臨大事有靜氣:翁同龢

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書寫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他想告誡人們,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是要心靜如水,沉著應對,這才是大氣之人。

生才貴適用:顧嗣協

在清人顧嗣協寫的《雜興》中有這樣幾句:“駿馬能曆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讓人講話:伏爾泰

伏爾泰:我不讚同你的意見,但是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

生氣是毒藥:自我懲罰

生氣往往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

遠與近:近處的盲點

看得太遠不一定就是好事,看得遠的同時也要注意眼前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