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補充一下,小米怎樣也能吸收到90後的那種優勢?我們盡量吸引年輕人加入,而且是很有產品感覺的一些年輕人。雖然我們幾個人比較老,我們公司第一撥創業的人年紀比較大一些,但是我們對校園招聘有非常大的力度;麵試的時候,有一兩年工作經驗或者半年、一年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我們都會非常尊重。
洪鋒則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對小米創業團隊的“高齡化”做了分析:
首先手機這個生意也不那麼好做,對吧?大部分年輕人說不定也不願意做,有句話叫“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我覺得挺適合手機產業的。
做手機風險無比地大,另外說實話,也挺難賺錢的。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我覺得也挺苦的行業,比如說半導體,每開發一次產品,廠家都是幾十億地投入,可能用了兩年就變了。說實話,我覺得手機這個行業就像種地一樣,你說別玩兒了,種地來賺錢吧,我覺得可能沒有幾個年輕人會回來種地。
很多人都想做四兩撥千斤的事,我們是千斤撥千斤。我們就是老老實實做了一些辛苦的活兒。MIUI操作係統是個辛苦活兒,幹了四年,每周更新一次產品。手機這個業務也難做,哪怕是蘋果公司,隻要有一代手機做得不靠譜,後果是很嚴重的。但假設穀歌有一段時間搜索質量不是那麼好,沒問題的,調調就過來了,對吧?所以硬件是很辛苦的,苦活兒、累活兒。
有人問,現在其他手機廠商慢慢意識到,軟件所帶來的體驗的重要性,小米要怎樣對他們保持領先優勢呢?答案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他們也願意幹這個苦活兒累活兒,我們就幹得更加辛苦,到最後他們覺得太苦了,小米還願意幹就讓小米幹吧。
劉德則從心態上分析了“高齡”創業的優勢:
小米是一個軟件、硬件、電子商務、互聯網都有的公司,硬件方麵對經驗的要求高一些。你很難說走出校園就能幹好硬件,其實走出校園就能寫好一個小軟件。這是一場大仗,已經有過相對成功經驗的人,在打這場大仗的時候,心態會更好一些。越是打大的仗,心態越好,倆人打架你要集中精力,真正的大仗,反而是閑庭信步了。
這個問題蠻重要的,因為很多的轉型的傳統企業歲數都不年輕了,看到互聯網界都是小年輕,心裏也有壓力。再看到小米,創始人也是四十多歲,也覺得有機會,不都是小年輕的未來。所以,我們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大仗更需要經驗豐富、資源豐富的人,硬件創新有特殊性,更加需要經驗。
小貼士
劉芹:我們投資有過非常多的失敗。我們今天總結了很多觀點、方法論,其實都是從失敗裏麵來的。比如,要做大事,盡可能不做小事,小的事情你挺難長期發展;團隊為什麼人這麼重要,因為隻有人才真正解決問題,不能光看方向好,你就激動了。
關於“創業三部曲”,黃江吉總結道:
我認為小米的成功是因為這三點鋪墊得非常充分,之後就是怎樣把它執行起來。在執行過程中我們都是快速迭代,而且是快速反應,什麼時候開始做電商等決定當然是一步步順勢而為,我們順勢而為開始做小米之後,每個大小事件我們都希望順勢而為。
看來我們對風口的判斷沒有錯,我們對互聯網的這個模式的威力判斷沒有錯。看來我們找的人還挺靠譜的,包括第一批加入小米的創業同事,到後來越來越多的誌同道合的一些兄弟加入,我們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從第一天就有。我是感覺這幾個核心點(的判斷)都得到了回報。
關於創業團隊的問題,我有非常深刻的切身感受。
2015年3月,陶然從微軟加拿大回國,我們一起吃飯。他說他在加拿大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高爾夫越打越好了。我們聊到過去。我是十年前把他招進微軟的。他在大學時就非常優秀,參加微軟創新大賽,獲得全球大獎,並和微軟創始人、全球首富Bill Gates共進晚餐。我當時想盡辦法把他招進微軟。他的團隊的其他成員就創業,成了一家公司,就是在納斯達克上市鼎鼎大名的途牛網。我再次見到陶然,突然有種悵然感。同一個機會,不同的選擇,截然不同的結果:在加拿大安靜地提高球技,或是在中國成為商業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