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三十六計》又名《秘本兵法》,是一部被稱為“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但編撰成書的《三十六計》,究竟是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有人將它與《孫子兵法》相提並論,認為它們是“兵家雙璧”;有人認為它集兵家詭道之大成,是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智慧謀略”;有人將其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介紹到國外;還有人認為:《三十六計》是正義戰勝邪惡、真理戰勝謬誤的法寶。

關於“三十六計”的由來,語源是出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惟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惟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一直沿用,很可能就有人將之采集並著書立說。在清朝的地下組織天地會曾經組織刊印的《洪門誌》一書中,記載有“三十六著”的名稱,但無具體內容。據考證,國內的流行本《三十六計》一書最早出現於民國三十年,由成都瑞琴樓發行、四川興華印刷所用土紙排印。該書旁注小字“秘本兵法”,無作者姓名,且後三頁被撕毀。其編撰者到底是誰,產生年代為何時,至今無人知曉,曆代兵法名作也不見收錄。

但是與“三十六計”相關的策略,曆朝曆代,上至公卿,下至庶民,多人學習,多人受益。千年以來,我們不能不為古人卓絕的戰爭智慧驚歎。

三十六計中,每六條計策為一套,其中勝戰計、攻戰計和並戰計是處於優勢情況下使用的對策;敵戰計、混戰計和敗戰計是處於劣勢情況下使用的對策。三十六計變化萬端、詼詭奇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軍事鴻圖中的重要軍事哲學思想,對現代戰爭依然具有指導意義。而作為中國兵略的精華,三十六計是在各種不同條件和前提下克敵或避敵製勝的法寶。三十六計已不僅適用於軍事,也廣泛運用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今天,“三十六計”豐富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其軍事鬥爭的範疇,被人們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外交管理、科技、體育乃至人生哲學等各個領域,成為人們立身處世、指導生活的重要智慧源泉。

本書將三十六計的原文、譯文、古人注解、經典戰例和當今的商業經營故事融為一體,希望能給今人以更加直接的幫助。本書以輕鬆活潑、生動流暢的語言,多層次、多角度地闡述了三十六計所蘊含的內在哲學思想,再結合當前的商業事例,相信可以成為商業經營者的計謀庫和稱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