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就是如此
商業生活
作者:鄭維奇
“去意已決,農夫山泉已經開始著手處理北京懷柔寬溝工廠的善後工作。”這是筆者能搜到的關於農夫山泉與媒體之戰的最新消息。而看到這個消息之後,心裏竟有些遺憾,因為自始至終覺得事情的結果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回首長達兩個月的農夫山泉與媒體之戰,消費者的疑惑依然沒有答案:農夫山泉瓶裝水中的漂浮物、黑色沉澱,究竟是什麼東西?那批水是否真有問題?農夫山泉到底能不能喝?
麵對有漂浮物的純淨水,無論是致力服務消費者的公民企業,還是自詡代表消費者利益的黨媒,突然都喪失了對真相的興趣。
是的,這場以消費者之名的戰爭,消費者消失了,以消費者為名的戰爭,卻始終沒聽到真正的消費者的聲音,而戰爭雙方,似乎也都心知肚明,沿著彼此承認的邏輯戰鬥下去。換句話說,當事情離開最初關於飲用水標準的辯論,成為雙方押上各自名譽的“賭博”的時候,這場以媒體監督為旗號的進行的戰爭,就失去了媒體監督真正的意義。
事件主角之一的京華時報,以“最致命的報道”介入,連續27天動用了67個版麵來報道該事件,創下“一家媒體批評一個企業的新聞紀錄”。
作為為民代言的媒體,一味地拘泥於一家企業的“標準問題”,而無視會給公眾帶來健康威脅的“質量問題”,這無法不令人懷疑其報道動機。
而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權威部門依舊沉默,沒有及時的處理措施。換言之,紛爭還沒有定論,但媒體卻急切地給農夫山泉按上“罪名”,摒棄了中立客觀的媒體立場。
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一項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職能,也是更好地發揮新聞輿論導向作用的一個重要手段。曝光不是輿論監督的目的,而是為明了問題的症結,怎樣去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遺憾的是,相關新聞報道則沉醉於對農夫山泉的“狂轟亂炸”,不斷挑戰對方底線,而如此規模集中的批評報道,卻仍未能揭示或者逼近真相。
“不黨、不賣、不私、不盲。”這是當年《大公報》的立世格言,其主編張季鸞說大時代中的中國記者,要秉持公心與誠意,“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衝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詆激烈,昧於事實,是謂盲爭”。
在事件發酵過程中,相關媒體沒有給予農夫山泉足夠的申辯機會,而是有意地按自己的意圖對農夫山泉進行輿論轟炸,恨不得“滅之而後快”。同時,涉事媒體更是針對這一事件發布了多篇評論,如果這些評論是從中立的角度發出的,本也無可厚非。但當涉事媒體沉溺於大規模、高強度的傾向性報道之後,媒體監督就“陷於盲”了。
而正是這種“盲”,也讓農夫山泉事件發生了一個大逆轉。
5月6日,農夫山泉召開新聞發布會,這本是一個澄清問題的大好時機,然而媒體監督這一正義口號,卻被涉事媒體記者砸場子、多次打斷對方講話而宣告流產。但諷刺的是,也正是在這一天,輿論普遍將矛頭對準了為民請命的媒體監督者。微博裏絕大多數議論標準門事件的網友開始傾向農夫山泉,並對涉事媒體的報道態度產生質疑,更有甚者開始懷疑其報道動機。
“事實就是如此。”這是新聞報道的準則,也是媒體監督準則。對於讀者和消費者而言,他們要的也就是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