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之外
封麵故事
作者:王鴻諒
“電影工作者”周星馳
《西遊·降魔篇》票房大獲成功之後,201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周星馳發出了邀約,當然,他拒絕了。最近10年裏,他的公開露麵,基本都跟新片宣傳綁定,與外界的關係,既生疏又職業。
組委會於是傳了資料過來,希望周星馳就算不參加,也能提供一份情況介紹,以便在電影節展示。周星馳的助理陳震宇告訴本刊記者:“當時,團隊給他準備了三個版本,重點各異,一個是他作為演員的成績,一個是他的影片取得的票房成績,一個是他作為導演的成績。”隻等周星馳最後定奪。“可他一直定不下來,到了組委會給的最後期限,我們都很著急,下午16點55分,他打電話過來,說用‘電影工作者’這五個字。”陳震宇回憶,“我問他,後麵呢?他說,沒有後麵了。我愣了差不多5秒,說,我知道了。”陳震宇趕緊打給組委會。“我跟他們說,用電影工作者,他們的反應也是一樣的,問,然後呢?我說沒有然後了,他們也愣了,反應過來,說了一句,牛!”
周星馳的努力,和人們對他的興趣,好像總是錯位的。
作為演員,周星馳主演了50多部電影,留下了韋小寶、淩淩漆、尹天仇、至尊寶等一係列不同尋常的角色。他特別認真地揣摩演技,講述他對於喜劇的理解。可是,沒有成名的時候,人們沒有興趣聽,成名之後,人們也沒有耐心聽。香港電影的學院派,一直到《少林足球》之前,都覺得他沒有資格登堂入室。或許是他影片裏惡趣的偏執,或許是人們覺得搞笑實在是一件太上不了台麵的事情。《少林足球》的獎項,其實也更像是對市場的妥協,低迷了多年的香港電影,太需要一劑強心針。
作為導演,周星馳嚐試著主控故事,呈現對於喜劇不同的理解,強調團隊和群像,弱化自己在影像中的戲份。結果又引發了質疑,到底應該固守港產片的傳統品味,還是應該麵向更廣闊的市場,與高科技的新時代接軌?不過嚴肅的討論,還是比不過對他人品和私生活的好奇。他對於影片每個細節的投入和掌控,最後泛化成一句“很難搞”的感慨。似乎就算在一個電影討論裏,他的脾氣,比起才華還是更重要。
作為票房“神話”,周星馳已經在香港保持了20多年的紀錄,雖然產量遞減,但紀錄卻不斷被刷新。可是評論卻一直很苛刻,20年裏,一直在年複一年地斷言著他即將過氣。
周星馳在香港是憑借票房成為明星,而在內地,是通過《大話西遊》完成“封神”。研究者張頤武分析過這種現象,他說:“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和一係列饒有興味的電影都意外地不可思議地提供了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時代成長的一代人的最愛。對於他們來說,周星馳不僅是一種迷戀的對象,而且還是他們在QQ或者MSN裏對話的語言框架。這使得周星馳不可思議地超越了在香港文化中的搞笑角色,成了內地新的青少年文化的一個象征。”“周星馳語言的特征就是他特有的邏輯與常規的顛倒和嘲笑。……這種顛倒讓感情能夠通過變形的方式更容易表達,讓原來對於他們過度浪漫和誇張的東西由於片斷的反諷性而更加易於被接受。他為網絡消費的一代人找到了新的語言形式。這形式的最大特點恰恰是反邏輯。這正好迎合了互聯網時代的文化,互聯網的發散性和多元性要求和原有的感情邏輯和思考邏輯不同的東西,每天泡在網上試圖和陌生的同代人做緊密交流的青少年正好要一點感情,但這感情在針對陌生人的時候如果直說又太肉麻,而周星馳正好填上了這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