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三國演義》
關於《三國演義》及其作者
《三國演義》,又稱《三國誌通俗演義》、《三國誌演義》等,是一部以描述三國曆史為內容的小說,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三國演義》所描述的故事,起自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中間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曆史,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蜀、魏、吳相繼滅亡,晉國建立為止,曆時近一個世紀。
首先把三國曆史寫成史書的是晉代史學家陳壽,他寫的《三國誌》是權威性的曆史著作,後來南朝人裴鬆之為該書作注,注解很詳細,增注了很多素材。這些曆史記載,成為後來《三國演義》賴以形成小說的基本素材。此外,東晉習鑿齒所著史書《漢晉春秋》也寫了一部分關於三國的事。
除了以上說的三國正史,還有民間流傳的關於三國的故事或野史。如南朝、隋朝時,就有關於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以及曹操等三國人物的故事在民間傳播。唐代文獻中,還可見到有關三國人物的文字材料。宋代出現了專門講述三國故事的民間藝人,到元代出現了上圖下文的名為《全相三國誌平話》的書。在宋、元時,還有人把三國人物搬到舞台上去。這些故事、野史、戲劇構成了後來《三國演義》成書的另外一部分素材來源。
《三國演義》最後成書於羅貫中之手。羅貫中的生平,官修的史書中不見片紙記載,隻是在一些零碎的史料中,大致可以了解若幹情況。羅貫中,太原人,但也有人說他是東原人、廬陵人、錢塘人等。名本,貫中是他的字,別號湖海散人。生於元末,死於明初,大約生活在公元1330年到1400年間。他除寫有小說《三國演義》外,還寫有《隋唐誌傳》等書,據說作品數十種。在眾多作品中,惟《三國演義》影響最大。羅貫中根據正史,在吸收野史、民間傳說精華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創作出《三國演義》。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兩人對《三國演義》進行修訂,這就是如今人們看到的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
評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書120回,70餘萬字,句句精彩,字字鏗鏘,基本以白話文體間用文言文體為形式,把魏、蜀、吳三國抗爭的故事描寫得淋漓盡致。大小上百次戰鬥,無簡單的雷同。其中對赤壁之戰、官渡之戰、荊襄之戰、彝陵之戰等幾個戰役的描寫,十分精彩。這些描述,不是簡單地就軍事鬥爭描述軍事鬥爭,而是融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等於一體作描述。鬥爭者之間鬥智、鬥謀、鬥勇、鬥法、鬥策、鬥術,縱橫捭闔,繪聲繪色,千變萬化,十分難得。
有很多人寫詩詞描述三國往事,如唐杜甫、劉禹錫、杜牧,宋蘇軾,現代人顧毓琇等,現引錄幾首: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王浚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蕭蘆荻秋。—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滾滾長江,浪淘盡,英豪俊傑。
歎蜀相,鞠躬盡瘁,出師未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