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的怪邏輯(1 / 1)

我有一個學生,姓焦,叫焦鐵,考試成績常常第一,人稱“鐵第一”。進入高三的時候,因心理波動,“頭把交椅”被人搶了,幾次考試都屈居第二,心情大壞。盡管老師們都勸慰他,但他還是一時半會兒調整不過來。為此請了一段時間的假,回家休整。

老師們都很擔心,畢竟高考在即。然而,沒多長時間,他回來了,氣色也平和了,再沒有了之前的焦躁和不安。

他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大家一時都很好奇。焦鐵向我解釋:“有一天,我爸爸給了我一組數字,唐2人,宋6人,金1人,元1人,明2人,清3人,這是從隋朝科舉考試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每個朝代‘三元及第’的人數。”焦鐵說。

“哦,‘三元及第’我知道,就是從鄉試開始,到會試,再到殿試結束,每次考試都拿第一的人,”插完了這一句,我又追問,“你爸爸說這個是什麼意思?”

焦鐵說,“我爸爸跟我說,你看從隋朝到清末,1300多年,隻出了15個連續考第一的人!”

突然間,我對焦鐵的父親肅然起敬。“我爸爸說,大清朝有3個‘三元及第’的人,分別是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按說,他們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可又有誰知道他們的名字呢?據此,父親得出兩個結論:一、連續考第一,自古及今,絕非易事;二、即便‘三元及第’的人,除了顯赫一時,如果未給社會留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也就很快被湮沒了,又能有什麼意義呢?”焦鐵說到這裏,前額亮晶晶的,“老師,你知道嗎,他的這一本古人賬剛算完,我便豁然開朗,籠罩在心裏多少天的陰雲,一下子就散了。”

那天,焦鐵又說了許多。但他父親後來說的一句話,我常常咀嚼:其實,人生最好活的地方,是那個瞧得見夠得著第一,卻永遠不去走近的位置。

(摘自《生命時報》7.23 馬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