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想拿奧斯卡,先從自虐開始(1 / 2)

行業觀察

第86屆奧斯卡看起來並不那麼叫人緊張,它似乎並不打算留下什麼獲獎的噱頭,而是專注於推崇那些富有情感深度的好電影。

人文精神攜手人道主義

兩大得獎熱門

奧斯卡選擇影片的藝術標準是什麼?縱觀86年的曆史,隻能說奧斯卡還是十分善變的,尤其近十年,它時而喜歡沉重鐵血的話題、時而喜歡鬧騰積極的氛圍、時而想跟年輕人套套近乎,時而又覺得江湖都老了它也不適合裝嫩,時而搞笑,時而煽情,時而把社會責任扛上肩頭,時而覺得藝術還是為藝術本身服務好……簡單說,在奧斯卡,主題比標準更重要,每年定一個主題,按照主題選片。對奧斯卡來說,這或許是最合適的,它相對其他很多電影獎項都更主流更商業,每年從大批電影中找到最突出的年度娛樂趨勢,年度集體價值觀,也不失為一次有價值的總結。

今年開場不久,由金-凱瑞介紹的動畫英雄角色,和由哈裏森-福特介紹的真實英雄角色,就揭示了本屆奧斯卡的基調:世界需要英雄,讓我們讚美這些為世界奉獻自我的人。

從這個角度看,最能代表本屆奧斯卡精神的入圍影片,正是最終獲得最佳影片的《為奴十二年》。而最大贏家《地心引力》,不僅是在視效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還營造出了一種冥想時空和回歸母體般的氛圍,代表了我們的自省,對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探索,這些內容,在《菲洛梅娜》、《內布拉斯加》、《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她》等入圍電影中,也都有深刻體現。

奧斯卡騙中騙

《美國騙局》被“騙”

一群奧斯卡評委,慷慨地給了《美國騙局》10項奧斯卡提名,其中還包括重量級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讓人不得不對其充滿期待,畢竟,今年滿載而歸的《地心引力》也不過10項提名。然而,接下來的劇情卻發生了逆轉,帶著十份希望的《美國騙局》,來到了奧斯卡這場大賭局,本想著就算不唬住對手,也至少能略有斬獲吧,結果卻是,它輸了個精光。得,《美國騙局》也被“騙”了。也許導演大衛-歐-拉塞爾可以給本片拍個續集,名叫《OscarBullshit》,電影最後可以這樣解密:奧斯卡評委們在做提名時,還沒有看過本片,隻是衝著霸氣的陣容和炫酷的片名投票的,但是在選出優勝者時,他們當中不甚有人瞟了一眼片子,表示無法接受貝爾的人字拖,於是說服所有人,忘記這個候選吧。

但《美國騙局》顆粒無收,也不算爆冷,至少在奧斯卡開場15分鍾後,它跟整場典禮格格不入的感覺,就已經顯出了雛形,本屆奧斯卡打煽情牌、正能量牌,傳統英雄牌的傾向比較明顯,由這個傾向反觀回去,本片能得到如此多的提名,反而顯得有些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