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萬眾期待的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大幕終於落下。同獲10項提名的兩部電影悲喜兩重天,《地心引力》斬獲7項大獎,《美國騙局》顆粒無收。《為奴十二年》獲得最佳影片獎,馬修-麥康納榮膺影帝,凱特-布蘭切特無懸念獲封影後。王家衛執導的《一代宗師》雖入圍最佳攝影和服裝設計兩個獎項,但分別敗給了《地心引力》和《了不起的蓋茨比》。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堪稱是最受全球關注的一部“商業大片”——明星雲集、有淚有笑、旁觀者不清、當局者更迷。昨日紅毯上,詹妮弗-勞倫斯又摔了一跤,但這隻能算是插曲,遠沒有容貌美豔得令女人失色的傑瑞德-萊托拿下“最佳男配”那麼讓人暢懷。而重口味的情節也跌宕起伏,瘦成了竹竿的馬修-麥康納飛身挑走小金人,讓小李做了20載的影帝美夢依然是夢;而之前同獲10項提名的兩部電影《地心引力》和《美國騙局》的命運可謂悲喜兩重天,前者PK後者的比分是7:0。
奧斯卡風光背後不乏摧殘與壓力,每一年,名利的海潮如約而至、舞動狂瀾,有人被拍倒在沙灘上,在悲情中逐漸“風幹”;還有些“幸存者”則最終成為了身負傳奇的人。今年的奧斯卡,有幾位影人的故事似綿延沙粒上的珍稀貝類,無論裏麵包裹的是珍珠還是眼淚,都值得拾起,細讀上麵的年輪與命紋。
新貴篇
《地心引力》:影片另有結局,技術派征服好萊塢
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片”的《地心引力》獲得了包括最佳導演獎在內的7個獎項,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引來NASA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的祝賀。除最佳導演獎之外,《地心引力》所拿下的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電影配樂、最佳音效剪輯和最佳音響效果6項大獎,表明影片在電影技術和藝術上的雙豐收,也上演了技術派征服奧斯卡的精彩好戲。但是,該片能夠在奧斯卡上風光無限,除了技術外,或許還因為其中的某種隱喻。導演阿方索說:“在地球上,‘地心引力’讓人類的雙腳能夠立於大地之上,而在太空,‘地心引力’則寓意一種不斷帶人回家的力量。這部影片就是讓觀眾思索自己的生命在宇宙中何所來、何所去、何所重生。”
阿方索-卡隆是墨西哥電影人的成功代表,是一位集導演、編劇、拍攝、剪輯、製片、演員、視效、音效、助導等“工種”於一身的全能型導演。阿方索曾獲得奧斯卡提名6次。領獎時,阿方索表示拍電影對他而言就像是人生體驗的轉變,“謝謝《地心引力》給了我最與眾不同的感受。這部影片拍攝花費了很久,但是很值得”。
有趣的是,阿方索前一天接受采訪時,透露了影片的另一版結局:“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瑞安-斯通博士成功返回地球後,慢慢爬起,直至站立。當她向前走去時,喬治·克魯尼飾演的宇航員從天而降,把斯通博士砸死,然後黑屏、出字幕……”如果按照這個走向拍攝的話,該片的奧斯卡之旅能夠勝算幾何就難說了。
《為奴十二年》:小製作直麵大主題
黑人導演首獲奧斯卡
《為奴十二年》根據所羅門-諾瑟普1853年所著傳記體同名小說改編。在北美頒獎季的28個具有風向標性質的影評人協會獎中,《為奴十二年》20次獲得最佳影片獎。此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也並不令人驚訝。該片英國導演史蒂夫-麥奎因在領獎時說,他將此獎獻給所有曾受過奴隸製壓迫的人。這一獎項也使他成為曆史上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黑人導演。
故事講述了一名黑人小提琴手,本來生活其樂融融。不料被兩個白人以為馬戲團表演伴奏所騙,去了華盛頓,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黑奴。12年過去了,他始終沒有放棄重回自由人的希望,直到遇到了一個好心的加拿大人幫忙送信回家,他重獲自由……
美國媒體對於該片也給予高度評價,有媒體稱此片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都洞穿了美國的原始罪惡。此外,《為奴十二年》的製作預算隻有2000萬美元,真可謂是“小製作得大獎”的典範。
搏命篇
馬修-麥康納(最佳男主角):為角色減肥40斤首次提名即封影帝
馬修曾經是好萊塢著名的“男花瓶”,早期多演花花公子角色,榮登美國《人物》“最性感男人排行榜”榜首,被評為擁有“最性感的身形、浪子的神態、略帶邪氣的氣質”。近年,他因《林肯律師》、《報童》等影片而逐漸成熟,如今憑借“用生命去演戲”而蛻變成為了奧斯卡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