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製約因素(1 / 3)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製約因素

觀點交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居民財富已積累到一定水平,如何運用好居民手中的金融資產,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由於我國居民個人理財技能不高,理財機會成本較高,理財效果不理想,客觀上形成了集中的專家式理財服務的廣闊市場,個人理財業務也漸漸具備了其實現的前提和基礎。

我國加入WTO後,獲準進入我國經營個人外彙業務的海外大銀行紛紛成立理財中心,通過私人理財來搶奪優質客戶這塊誘人的蛋糕。外資銀行做出這樣的戰略選擇,正是基於對個人優質客戶的爭奪。麵對國內個人理財業務日益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商業銀行高度重視,正在精心培育自己的個人理財服務市場。

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將理財作為競爭手段。商業銀行推行理財業務目的並不完全是為了增加中間業務收入,而在於爭奪存款、提高市場份額。一些銀行采取盲目承諾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儲蓄存款的方式銷售理財產品,將個人理財產品演變為變相高息攬儲的工具。不少股份製商業銀行甚至在虧損讓利的條件下推出理財產品,以理財產品為競爭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戶、爭奪零售客戶資源。而國有商業銀行推出個人理財產品的主要目的是應對股份製商業銀行的同業競爭,鞏固中高端客戶,減少客戶流失。

(二)潛在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定價和風險對衝方麵,缺乏科學的定價機製和完善的風險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風險。

一是市場風險。推動人民幣理財業務快速發展的基本前提是獲取債券市場收益率與存款利率之間的套利利差,一旦債券市場收益率大幅下降,這種套利的風險就會自然產生,有可能會導致銀行無力支付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由於債券數量有限,加上商業銀行人民幣流動性過剩問題突出,大量理財資金湧入貨幣市場,銀行獲利空間變得極為有限。外彙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國際金融市場的外幣結構性存款、貨幣掉期、高等級債券、歐洲商業票據、拆放境外同業等產品,也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目前外資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有的與香港紅籌股掛鉤,有的與新興市場債券掛鉤,有的與商品指數以及國際市場黃金、石油掛鉤。許多商業銀行通過各種彙率、利率工具,投資境外衍生產品以提高資產收益率和資產配置效率的意願比較強烈,一旦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外幣理財市場將麵臨較大的風險。同時,由於我國商業銀行缺少自己的產品模型和對衝技術,大部分產品都是依靠外資銀行設計、報價、風險對衝,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也存在一定風險。

二是操作風險。目前銀行大量推出創新理財產品,內控建設和風險管理往往相對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因操作失誤或欺詐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有的銀行對空白理財產品認購書不作重要憑證管理,經辦人員對相關操作規程不熟悉,或者分支行超計劃銷售,存在較多的風險隱患。

三是流動性風險。對可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如果因為市場利率變化出現大規模贖回,可能影響銀行的流動性,特別對資金頭寸比較緊張的股份製銀行影響較大。

(三)理財業務資金管理不規範。部分商業銀行的理財資金管理不規範,沒有按理財產品協議使用資金,發生理財資金挪用的現象。而且,商業銀行通常對出售理財產品獲得的資金沒有設置專門科目進行管理,隻是在儲蓄存款科目反映,僅是作了凍結而已,資金實際用途難以監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四)缺乏較權威的培訓認證機構。為了保證金融理財師的服務質量、維護市場秩序,許多國家的實踐經驗是對“金融理財師”成立自律性、非營利、非政府的專業資格認證機構,通過對達到一定專業水平和道德水準的金融理財人員進行認證管理,提高行業公信力。國際注冊金融理財師標準委員會是在全球範圍內受到廣泛認可的金融理財師認證機構。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善的類似權威機構,隻是於2004年9月,以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名義發起成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並於2005年8月加入了國際CFP組織,首次在國內引進國際CFP專業資格認證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