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背景
苗王,實際上就是苗族一個分支部落的領袖。苗族雖然比不上漢族,但在華夏來說,也是一個人數眾多,分布很廣泛的民族。
從最早的蚩尤率領九黎部落開始,那九黎部落可以說就是苗族的先祖,而九黎部落各自的領袖,也就是最早的苗王由來。
所以在外人看來,苗族,一直都有九個苗王的存在。然而實際上,最早的九黎部落首領早已在曆史的洪流中煙消雲散,從那兒之後,苗族也麵臨了複雜的派係鬥爭。
早幾百甚至上千年之前,苗族雖然都聽從蚩尤後裔,苗族大祭司的指令。但是大祭司並沒有辦法掌控所有的苗人,更不可能事無巨細的處理每一件事情。加之苗人分布廣泛,地跨大半個華夏,各個地方的習俗風情甚至都有了差異。
各地抱團的苗人都會推舉各自地方的能人擔當首領,處理日常事務。所以久而久之,苗王這個稱呼就出現了。
本來對於苗王的出現,蚩尤的後裔大祭司們起先持反對的態度,因為這有分權的嫌疑。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苗王的存在反而有不小的好處,不僅大大的分擔了大祭司們的日常事務,而且還讓自己的政令能夠有效的傳達,更加利於管理苗族。
如此一來,大祭司就開始承認苗王的存在。隻是為了防止苗王分權,提出了苗王雖然由各地各部落自行推舉,但是需要經過比試,並且得到大祭司的承認之後才能擔當苗王,而且這個苗王的繼承權不得超過百年。
這也就是苗王百年選舉的由來。實際上,這也可以看做是苗族集權分級式管理的嚐試。
不得不說這樣的嚐試是非常有好處,防止了一個勢力的獨大,又能夠選拔族中優秀人才。別的不說,單就說經過了幾千年,苗族依舊這樣的強大,就足以證明這個集權管理雛形是可行的。
但是,這到底隻是個集權分級管理的雛形,依舊有它的弊端存在。比如如果當選的苗王在百年的掌權期限內將自己的勢力擴張的非常強大,或者說聯合了其他苗王獲得更大的集團效應,那麼選舉和百年繼承權來說,就顯得沒有多少威力了。
就比如如今苗族的五個苗王,其中大苗王、三苗王、五苗王就是之前同一個苗王的兒子。那位苗王不僅在百年內成功擴張了自己的權力,更是將自己的三個兒子中的兩個兒子隱姓埋名安插進入其他的兩個部族,並且促使他們接任了這兩個部族的苗王。
轉眼之間,這位苗王退位之後就成功的獲取了苗族一大半的勢力。其中的三苗王和五苗王更是占據了苗族半壁江山,以強大的實力形成了如今苗族分割成為南疆北疆的局麵。
若不是當年大祭司發現這種情況特別的及時,立刻將忠心於自己的兩個部族首領,也就是二苗王和四苗王派駐南疆的邊境做出防範,隻怕如今的苗族已經沒有了大祭司的存在,就算有也淪落為了傀儡,因為所有的實權都將被苗王所掌控。
所以說,這一次的苗王選舉,明眼人都知道早已脫離了選舉的範疇,而是關係到苗族未來最高權力者歸屬的爭鬥。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是最高權力者歸屬的爭鬥,但實則本來並沒有多大的懸念。
所謂前車之鑒後事之師,經過近百年來的對持,無論是大苗王一派的南家,還是大祭司一派的苗家,都知道了之前的教訓,權力肅清潛藏在自己內部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