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地:多難未興邦(1 / 2)

上帝不眷顧

如果說,這個地球上有什麼被上帝遺忘的角落,海地就是其中的一個。

海地不僅被上帝遺忘,多數情況下也被世人遺忘。而當世人關注它的時候,一定是這個國家發生令人恐懼的災難的時候。包括2004年9月造成3000多人喪生的颶風“珍妮”的襲擊;2007年10月熱帶風暴“諾埃爾”的襲擊;2008年8月~9月熱帶風暴“費伊”和“漢娜”以及颶風“古斯塔夫”和“艾克”的接連襲擊,這一係列的襲擊讓近100萬人失去家園;還包括2009年3月全國範圍內接連遭受的暴雨侵襲,超過1980戶家庭受到影響,5000餘座民房和公共建築遭毀壞。

再有,就是這次自1770年以來最強烈的地震。

當太子港受到地震重創的消息傳來之後,很多知道“海地”這個中美洲小國的人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詞——“危機”。多年來,“危機”這個詞已經與海地這個國家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而這次危機就是上天製造的。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因地處海島而被賦予“海上明珠”之類的美好稱呼,但海地卻不受自然的青睞。這個國家地處加勒比海北部,與多米尼加共和國一西一東分享一個島嶼。“海地”是印第安語,意為“多山的地方”。地形複雜,海岸線曲折,但這個國家並沒有因此得到富饒的自然資源,甚至沒有一條可以通航的河流。多山導致氣候多樣,臨海使其常常麵臨颶風的肆虐。過度伐木也導致境內植被都是次生植物,氣候複雜,常有洪水、山崩襲擊。

在自然災害中,颶風是海地人民麵臨的巨大威脅。颶風來臨的季節,農民的牲畜和莊稼被毀於一旦;城市供水係統遭到破壞;很多人失去了家園,甚至有人因為糧食和供水不足而失去生命。

比自然條件更惡劣的是貧窮。海地人口大約900萬,是拉丁美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也是該地區最貧窮落後的國家。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字,2008年其人均年收入僅為560美元。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指數排行榜上,海地位列179個國家中的第148位。與其人口極不相稱。由於條件的惡劣,許多海地人選擇移民美國或者其他鄰國。在其鄰國多米尼加共和國,就有很多海地人生活在那裏。

政變、獨裁、動蕩和外部幹涉

除了天災,還有人禍。

其實,海地人從來不缺少與命運抗爭的勇氣。海地建國的經曆,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個宣布獨立的殖民地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海地的原住民是美洲印第安人,被哥倫布“發現”後,先後淪為西班牙和法國殖民地。殖民者從非洲販來大量黑人奴隸,黑人與印第安人和白人的混血人稱作克裏奧爾人。白人人口數量少的原因是,在獨立戰爭及隨後的內戰時期,他們都逃亡到了美國等其他西半球國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也傳到殖民地海地黑奴心中,次年他們即掀起反法獨立戰爭,艱苦鬥爭的結果是1804年1月1日宣告獨立,定國名為海地。海地獨立鬥爭掀開了19世紀上半期波瀾壯闊的拉美獨立鬥爭的序幕,這場鬥爭是繼美國獨立戰爭後對歐洲殖民體係的又一次顛覆。

但是,獨立之後,從殖民者那裏獲得了自由的人們並沒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國家機製,而是陷入了內戰。亂局頻仍、獨裁統治和外國入侵使這個國家的人民飽受“人禍”災難。在其獨立的第一個100年間,這個國家大約產生了90多個統治者,可見其政局之亂。1915~1934年的20年間,美國武裝占領著這個國家,實際上使海地重新處於一種被“殖民”狀態。之後即便美國武裝力量撤出,由於仍是各種親美的政權在美國的扶持下更迭,帶給人民的依舊是動蕩不安的困擾。

1986年的人民起義,又是另一個例證。這年2月的幾天,海地一度占據了世界媒體的頭條。

1957~1986年的30年間,海地處在杜瓦利埃家族父子兩代獨裁統治下。當時雖然政權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但是人民並沒有過上穩定的生活,而是慘遭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杜瓦利埃父子帶給這個國家的是“高壓政治”、“騙局政治”和“盜竊政治”。為了防止軍隊政變的曆史重演,老杜瓦利埃建立了被稱為“蒙麵人”的秘密警察組織,實行高壓的特務政治。這些組織的成員常常戴著麵罩對反對者實施殘酷的鎮壓。他們的行動隻向總統一人負責,其數量甚至超過了軍隊。因為其實施行動時手段殘酷,被海地人用克裏奧爾語形容為“通頓馬庫特”(Tonton Macoute),意為童話裏嚇唬小孩的“吃人妖怪”。 這個殘暴的統治者還實行種族和宗教隔離,宣揚黑人主義,排擠混血種人;將農村中一種被稱為“伏都教”(Voodoo,又譯“巫毒教”)的帶有迷信和巫術元素的原始宗教奉為國教,建立伏都教聯絡網,打壓國內的其他教派,甚至將特務政治滲透到宗教中,將全國置於自己的嚴密控製中。伏都教最令人恐懼的地方就是製造“活僵屍”。有西方研究人員揭開了這個秘密:裝神弄鬼的伏都教巫師用從河豚體內提取的毒素使受害者處於半麻醉狀態,聽憑巫師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