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領導幹部要善於破解難題(1 / 2)

鄉鎮工作

作者:朱文鴻

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幹部要自覺到艱苦地區、複雜環境、關鍵崗位砥礪品質、錘煉作風、增長才幹,不斷增強破解難題、服務人民的能力。領導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難題,善於破解難題,反映的是領導幹部的工作能力,體現的是領導幹部的勇於擔當。

難題就是工作中難以處理的問題。它具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複雜性。其內部結構複雜,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盤根錯節;相關聯係複雜,南山敲石北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二是典型性。往往是同類矛盾的集中代表,牽扯廣,影響大。三是艱巨性。處理起來比較棘手,難見一招之效,難求一時之功,比起一般問題的處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事業越發展,就越會有新問題出現;把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解決好,事業就會有更大發展,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敢不敢觸及難題、解決難題,考驗著一個幹部的工作水平與能力。難題所涉及的麵廣,往往是多種矛盾相互交織的結果。沒有一定的工作手段,要應對好處理好,自然是不容易的。一些人之所以懼怕難題,就是害怕自己應付不來,怕陷入尷尬,收不了場,下不了台。這也就是領導幹部為什麼必須有學識、有水平、有能力的道理所在。領導幹部的職責就在於解決難題。如果高高在上,遇到難題繞著走,敷衍了事混日子,必然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給工作和事業帶來損害。而難題的妥善處理,則可以讓領導幹部磨煉意誌和作風,增強本領,提高威信。

現實生活中,一些幹部在其位而不擔其責,不想、不敢、不會創造條件解決難題。有的滿足於當“傳聲筒”、“收發員”,渾渾噩噩,遇到問題繞道走;有的對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群眾的意見,隻限於做做批示、提提要求,不敢一抓到底;有的不敢麵對矛盾,“得罪人”的事不幹,“討人嫌”的話不說,隻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一旦出了問題,往往推卸責任,甚至“金蟬脫殼”。實踐證明,敢不敢於擔當,是一個領導幹部事業心、責任感強弱的具體表現。不敢負責,沒有擔當,說到底,還是因為個人得失之心太重,患得患失,顧慮重重,多思轉多私。憂的不是不辱使命,而是個人名利;慮的不是事業進展,而是個人得失。在矛盾和難題麵前願不願挺身而出,體現著各級幹部的“官德”,是洞察幹部品德作風是否過硬的“試金石”。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領導者、組織者、推動者,領導幹部的責任不僅關乎個人,更關乎一個地方的發展、一方百姓的福祉。如果有責而缺少擔當,在位就不可能在狀態,就會錯失機遇、耽誤進程,幹不出成績,打不開局麵。“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領導幹部要以攻堅克難的勇氣、敢於負責的態度,知難不畏,排難而進,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時代和曆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切實做到敢於直麵矛盾、善於破解難題。

善於破解難題體現了領導幹部對責任的敬畏之心。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說過,“大石攔路,弱者視為前進的障礙,勇者視為前進的階梯。”麵對矛盾、問題、困難、難題,有的勇於攻堅、化難為夷,有的裹足不前、畏首畏尾,關鍵在於境界不同。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領導幹部,守土有責、富民有責、興業有責,肩上的責任可謂重大。樹立“事業大如天、責任重如山”的意識,擁有責任感,是一切領導者的靈魂,它折射出每一個領導幹部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人格的高下。領導幹部有了責任感,就能經常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評價。做了有利於人民的事,就會感到滿足和欣慰;若為官一任,一事無成,甚至損公敗業,就會深感內疚、慚愧和悔恨。作為一名黨的領導幹部,必須以強烈的事業心和忘我的敬業精神,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大膽創新,真抓實幹,誠心竭力地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真正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